“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最常見的劇本結構形式,合為一本,每個劇本一般由四折戲組成,有時再加一個楔子,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少數作品也有一本分為五折或六折的,還有用兩個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戲,個別情節過長的戲,可寫成多本,如王實甫《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楊景賢《西遊記》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戲仍是四折。這很像後世的連臺本戲或連續劇。一本戲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個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戲,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戲。所謂的“折”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幕”,首先是劇本情節的一個自然段落(又說是全劇矛盾衝突的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場(一個固定場景)戲,也可以包含多個場次;另外又是劇曲音樂組織的一個單元。四折即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個階段,每折由一個有嚴格程式的套數構成。元雜劇在四折戲外,為了交代情節或貫穿線索,往往在全劇之首或折與折之間,加上一小段獨立的戲,稱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稱為開場楔子;置於在各折之間的,稱為過場楔子。楔子本義是木器榫合處為彌縫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雜劇中它所起的是綿密針線或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趙氏孤兒》五折,《鞦韆記》六折,《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楊景賢的《西遊記》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劇本的開頭或結尾,還有“題目正名”就是用兩句話或者四句話,標明劇情提要,確定劇本名稱。如《竇娥冤》的題目正名為兩句:“秉鑑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
音樂曲調方面元雜劇以北方音樂為基礎,因此有別稱“北雜劇” ,採用的是北曲聯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個套曲,每一個套曲一般都連綴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牌組成。每折一個套曲,常見的是第一折用仙呂,第二折用南呂,第三折用中呂,第四折用雙調。少數劇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宮調的。在每一宮調之內,各有數十支曲牌。曲詞就是按曲牌填寫,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壓同一韻腳,不可換韻。有時又有向其它宮調借用一支或幾支曲牌的情況,稱為借宮。
雜劇角色分為旦、末、淨、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淨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
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劇本,隨著劇情的發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
賓白在後世的戲曲中也叫道白或說白,前人對元雜劇的賓白大致有兩種解釋:徐渭《南詞敘錄》:“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單宇《菊坡叢話》:“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後者從訓詁角度說明可能更準確些。它是曲詞外演員說的話、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又稱韻白和散白。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兼有敘述的性質,在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科介也稱科範、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動作,元雜劇中指示人物動作和表情的術語。一般來說,元雜劇劇本中的科表示四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動作,如《漢宮秋》第一折寫王嬙迎接漢元帝,註明“趨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壽定計,註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動作,高文秀《襄陽會》四折“四將做混戰科”四是指劇中穿插的歌舞動作。《梧桐雨》二折玉環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時也表示劇中的舞臺效果。
“四折一楔子”是元雜劇最常見的劇本結構形式,合為一本,每個劇本一般由四折戲組成,有時再加一個楔子,演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少數作品也有一本分為五折或六折的,還有用兩個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戲,個別情節過長的戲,可寫成多本,如王實甫《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楊景賢《西遊記》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戲仍是四折。這很像後世的連臺本戲或連續劇。一本戲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個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戲,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戲。所謂的“折”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幕”,首先是劇本情節的一個自然段落(又說是全劇矛盾衝突的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場(一個固定場景)戲,也可以包含多個場次;另外又是劇曲音樂組織的一個單元。四折即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個階段,每折由一個有嚴格程式的套數構成。元雜劇在四折戲外,為了交代情節或貫穿線索,往往在全劇之首或折與折之間,加上一小段獨立的戲,稱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稱為開場楔子;置於在各折之間的,稱為過場楔子。楔子本義是木器榫合處為彌縫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雜劇中它所起的是綿密針線或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趙氏孤兒》五折,《鞦韆記》六折,《西廂記》五本二十一折,楊景賢的《西遊記》六本二十四折。此外在劇本的開頭或結尾,還有“題目正名”就是用兩句話或者四句話,標明劇情提要,確定劇本名稱。如《竇娥冤》的題目正名為兩句:“秉鑑持衡廉訪法,感天動地竇娥冤”。
音樂曲調方面元雜劇以北方音樂為基礎,因此有別稱“北雜劇” ,採用的是北曲聯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個套曲,每一個套曲一般都連綴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牌組成。每折一個套曲,常見的是第一折用仙呂,第二折用南呂,第三折用中呂,第四折用雙調。少數劇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宮調的。在每一宮調之內,各有數十支曲牌。曲詞就是按曲牌填寫,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壓同一韻腳,不可換韻。有時又有向其它宮調借用一支或幾支曲牌的情況,稱為借宮。
雜劇角色分為旦、末、淨、雜。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員。外旦、貼旦次要女演員。末包括正末、小末、沖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員,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員。沖末是首次上場的男演員。淨是地位低下的喜劇性人物。雜是除以上三類外的演員。有孤(當官)、駕(皇帝)、卜兒(老婦人)、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
主唱元雜劇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稱旦本,如《竇娥冤》竇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如《漢宮秋》,漢元帝主唱。一般來說,一劇中一人主唱到底,這是通例。但也有少數劇本,隨著劇情的發展,人物也有所變化。如《賺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張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這就出現了主唱人物的變換。
賓白在後世的戲曲中也叫道白或說白,前人對元雜劇的賓白大致有兩種解釋:徐渭《南詞敘錄》:“唱為主,白為賓,故曰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單宇《菊坡叢話》:“北曲中有全賓全白。兩人對說曰賓,一人自說曰白。”後者從訓詁角度說明可能更準確些。它是曲詞外演員說的話、包括人物的對白和獨白,由白話和部分韻語組成,又稱韻白和散白。對白與話劇的對話相似,獨白兼有敘述的性質,在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科介也稱科範、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動作,元雜劇中指示人物動作和表情的術語。一般來說,元雜劇劇本中的科表示四個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動作,如《漢宮秋》第一折寫王嬙迎接漢元帝,註明“趨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壽定計,註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動作,高文秀《襄陽會》四折“四將做混戰科”四是指劇中穿插的歌舞動作。《梧桐雨》二折玉環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時也表示劇中的舞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