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晚風穿林孤雁來還去

    我先說一下我的觀點,唐勒無作品存世不代表唐勒沒有作品,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裡曾說過“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已賦見稱”。而後宋玉的九辯使他成為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楚辭作家。後人推崇將他們稱為“屈宋”,所以我大膽猜測一下:楚國在屈原之外有一批楚辭作家,但能讓人欣賞佩服的大概只有宋玉一人。

  • 2 # 尋紅中國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提到唐勒是既屈原之後,與宋玉,景差(cuō)齊名的楚辭家;後世只知道屈原的《離騷》,宋玉的《九辯》,景差的《大招》,唯獨沒有唐勒的賦;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原載有唐勒賦四篇,也已遺失,司馬遷與唐勒只相隔百年,不可能不知道唐勒的賦,為什麼《屈賈傳》沒有提及?原因有三:

    不是歷史推動人物

    史學家寫史書大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列傳”是曾對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物傳記,記錄的都是歷史風雲人物。唐勒生卒年不詳,事蹟都難考,應該不是歷史重要性人物,僅知曉他是楚襄王的一名侍臣,為政謹慎,莫敢直諫,註定仕途上碌碌無為,歷史長河裡籍籍無名 唐代詩人李商隱寫到:“何事荊臺百萬家,惟教宋玉擅才華;楚辭已不饒唐勒,風賦何曾讓景差。”,即使要純粹做為一名對推動文學發展的楚辭文人,也要依附於他人,才能昭示其神秘既往。

    不是重要政治人物

    司馬遷的《史記》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本紀”以王朝的更替為主線,寫帝王;“列傳”主要記錄各國代表性人物的生平事蹟,司馬貞《史記》索隱:

    “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蹟,令可傳於後世。”

    屈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作為楚國的代表人物;賈誼,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作為漢劉政權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是政治舞臺的核心人物,又都因忠被貶,政治上都不得志,文學成就上又都是成就顯赫;與他們有著同樣境況的司馬遷把他們同列在一起,表面上寫屈原、賈誼,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司馬遷之所以在《屈賈傳》中對唐勒他們也是隻紙片語,也只是為了突出屈原“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的性格而已。

    與統治者思想相左

    唐勒主張順物之理,不以己意強為,說白了就是順其自然,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當然不受統治者待見。朝廷需要強化君臣觀,提升士人對於朝廷的凝聚力,需要的是絕對忠誠,便於統治,而不是順民之性。

    屈原的思想接近於儒家,孔子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屈原為奸佞所害,政治理想破滅,絕望中以死明志;賈誼政治思想以儒家為主,輔以法家,主張實行禮治,同時還主張刑賞並用,以賞為主,後因梁懷王墜馬而死,深自歉疚,最終抑鬱而亡。

    司馬遷贊同屈原的政治主張,敬佩屈原、賈誼的人品,同情他們的遭遇,才將二人合起來寫了一篇傳。

    司馬遷稱唐勒輩為“之徒”,就看出不屑的意思,然後說他們“終不敢直諫”,就貼上了“沒有骨氣的文人”標籤,自然是不入司馬遷的眼了;可見,他寫史書時是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和主觀意識的。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兩座漢墓出土了很多簡,其中一殘缺簡的背部刻有“唐革”,而古代“革”與“勒”想通,考古工作者及部分學者稱為《唐勒賦》,以饒宗頤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這卷殘簡命為《唐勒文》更為恰當,還有部分學者根據作品的風格認為是宋玉的作品;諸多爭議至少說明一點,沒有一件學者公認的唐勒賦面世。期待今後的考古發掘,讓學者們得償所願,讓世人再一睹楚辭家的風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第一隻恐龍是在哪裡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