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境國學
-
2 # 凌雲渡
這不是歐化中文,應該是中國體制內文化的一種變異,多用於體制內文章中。
以前的體制內文章,大都走“性感”路線,一寫報告提要求首先是“性”字當頭,要有“創新性、思想性、積極性、藝術性、鼓舞性、預見性、民主性、時效性、科學性”等等;一寫工作、人生、事業體會大都會用“榮譽感、自豪感、滿足感、危機感、成就感、事業感、優越感”等等,不一而足。有的硬拼四六句,自我感覺是既有“啟發性、長遠性”,還有“時代感、方向感”。其實是廢話、套話連篇,味同嚼蠟,文章沒思想,沒靈魂,假大空。
早在1942年2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上的講演,專門批評了黨八股文章。但這類文章仍是靈魂不死,大有死灰復燃的局勢。2010年習近平在中央黨校春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指出,當前在一些黨政機關檔案、一些領導幹部講話、一些理論文章中,文風上存在的問題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現為長、空、假;針對這三個問題,習近平提出應該提倡短、實、新的文風。
經過這幾年的文風會風改革,目前這種“性感”類的文章已很少出現了。
-
3 # 馬火蟻
題目中的“可讀性、趣味性、觀賞性”等詞語中的“性”是虛化詞,沒有實際意義,這就像說“包子丶桌子”中的“子”沒有實際意義,也像“老師丶老虎”中的“老”,“紅薯”中的“紅”它們都是虛詞,有輔助組詞的作用。遇著年輕的教師大家也叫“老師”,沒有人叫他“小師或年輕師”,遇著一隻剛出生的虎娃,也得叫它“老虎”或“小老虎”,遇到了白色的薯,大家自覺地叫它“白紅薯”,選些虛詞它們只能和實詞配合使用,才能輔助實詞準確正確地表達意義。因此這些詞也不是外來詞,它們在漢語中早就存在。
中國曾經在經濟丶科技丶軍事等方面落後過,所以有很多名詞藐似漢語原有詞語實際是外來詞或說是外來音譯詞,歐化詞,如科學丶坦克、卡賓槍、民主〈費厄潑來)等。
隨著中國的進步,現在科學等方面己有領先世界的東西,隨著中國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充套件,相信會有大量的漢語詞彙成為世界共用詞彙。這也是世界各民族語言發展的規律!
-
4 # 015975321
是。
不過歐化也分善性和惡性,但是在這一方面並沒有統一的共識。
推薦你閱讀《漢語語法歐化綜述》這篇文章(謝耀基,<漢語語法歐化綜述>,《語文研究》2001年1期(2001年2月))簡單瞭解一下,只有6頁。
中文吸收外來文化的養份很正常,不過語法本身就是會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出現新的表達方式時,雖然外國語言先有那種表達方法,但不一定是因為吸收了外來文化。
重要的是,新的表達方式是否提高了中文的表達效率。
吸收外語句法的四大原則:
1)能夠補充漢語原來缺乏的表達形式
2)能夠令漢語表達形式的變化更豐富
3)能夠令漢語表達得更標準
4)能夠令漢語表達得更簡潔
可根據這四大原則多加思考。
回覆列表
漢字是能夠海納百川的最具相容性的文字,漢字造詞也一直不是專家的專利,而是隻要合理就可以流傳。所以,除了強行音譯過來的詞彙,我們的本土詞彙可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
“可讀性、趣味性、觀賞性、技術性”這類詞彙也是漢語優越性的體現,英語中即使有這四個詞彙,也基本是毫無關聯的四個生詞,而漢字造詞則可以抓住這四個詞彙的共同點,讓其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舉個耳熟能詳的例子:英語中肉、豬肉、羊肉、牛肉、雞肉分別是Meat、 pork、mutton、beef、chicken,五種不同的肉對應五個毫無關聯的單詞,增加了多少不必要的記憶量。而漢語詞彙天生就有歸類總結的能力,肉是其共同點,即使只學會一個肉字,也知道很多詞指的是某種肉。
所以,可讀性、趣味性、觀賞性、技術性這類詞彙是漢語最擅長的總結歸類性詞彙,是漢語與時代的完美融合,並不存在所謂的歐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