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衛叭叭

    古代打仗時,明明知道城門是最薄弱的環節,明明守不住,為何不將城門砌死?這樣城外的人就攻不進來,起碼也能死守,然後再找其他的方法攻破敵軍,不至於丟城丟的那麼快。明將袁崇煥曾用此法,將城門堵死,收穫不錯。

    砌死城門,會使城裡的守軍有一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他們打起仗來才會拼命,對於敵軍來說,可以增加攻城的難度。俗話說“圍城必闕”,意思說,圍攻一個城,必須留一個缺口,以免敵人死戰。可見被攻之城的守軍斷掉自己的後路,對攻城之軍有多麼大的威脅。然而古人為何不用?

    其實古人的思想當然沒有我們現代人開拓了,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必然註定傷亡慘重,往往都是不得已的選擇。所以說若要攻城的話,眼前這座城,必然是個戰略要地,必須強攻。

    如果守軍,把自己堵死在城中,那麼就無法出城配合援軍作戰,戰略大打折扣,也容易坐以待斃。兵書曾說的很清楚:十萬之軍屯於城下,救必開之,守必出之“。

  • 2 # 風的聲音好嗎

    沒有意義,因為要堵住城門很簡單,沒有必要去把城門徹底堵死,如果城門很容易就被攻破,那敵人為什麼還要採取雲梯來攻城呢?

    如果城被圍,有兩種結果,有援軍,那如果你徹底將城堵死,怎麼裡應外合呢?如果不能裡應外合,那援軍會考慮是不是要放棄你!

    如果沒有援軍,敵人料定城內糧食不多,困也會困死你,如果糧食充足,敵軍想快速結束戰鬥,那就是強攻,比如挖地道,怕雲梯,以兵力優勢不間斷的衝鋒,你只是把門堵死,對守城來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

  • 3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將城門砌死是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反而徒增麻煩。因為城門本來就不是城池最薄弱的環節,不然古代攻城也不會讓大量計程車兵源源不斷的架雲梯爬城牆了,直接全力攻擊城門就好啦。事實上,很多時候城門都是被攻城敵軍爬上城牆後,從裡頭開啟的。

    所以,古代一般的操作都是派士兵在城門內架設木樁,或用石料等障礙物頂住城門,甚至乾脆派人上去頂住,而不會真的傻到將城門給砌死。因為砌死容易,要再鑿開就麻煩了。一個萬一城外來援軍了,結果人家好不容易殺到了城下,一時間反而進不去,那不就尷尬了麼?

    其次,成功的守城並非是一味的死守,而是適當的派出小股部隊出城,滋擾攻城的部隊。或是適當的與外部援軍裡應外合,打個配合戰。而如果自己都把城門砌死,就不能及時出城了,那時就真的置之死地,但是就是沒有後生的可能了。

    比如張巡守睢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那時睢陽都被安史叛軍圍了個水洩不通了。但是張巡也沒有將城門砌死,而是不時派出精兵去滋擾敵軍,時不時有搶劫他們的糧草,又是搞些夜襲等等。這樣一來,叛軍反而圍了好長時間都沒能拿下睢陽。而如果一開始張巡就將城門給砌死,以外面叛軍的絕對優勢,在毫無滋擾的情況下,強攻數次之後,反而更容易破城。

  • 4 # 鳳凰花兒開

    這個不叫置之死地而後生,叫自掘墳墓。守城的目的是什麼?不是守住城池,是發動反擊。為什麼進攻一方明知道城池不好攻擊還要攻城,難道不能繞過去,攻打其它地方?難道他們就沒腦子,想不到這些?

    所以,守城,無論多麼艱難,都會保持城門暢通、第一,一旦形勢有了轉機,例如,增援部隊來了,可以迅速發動反擊。如果城門堵死了,你怎麼出城,成麼反擊?你要知道,守住城門比開啟城門容易得多。第二,給自己留條活路。一旦城破了,你還有條路可以跑路,要是出門砌死了,你往哪裡跑?只能等死。第三,守城,出來都是積極守城,沒有消極守城的。你要是敢把城門砌死,人家就敢用很少的兵力看著你,讓你在成立活活餓死。如果城門暢通,他們就不敢用少量兵力牽制你,只能用數倍的兵力跟你死磕。而你吸引了數倍的兵力,其它地方的壓力就會減輕很多,局可能會迎來戰場上的轉機,不要忘記,不是你一個地方在打仗。如果只有你這一個地方,你還是早早投降為上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註冊花小豬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