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舊時有一種叫“不倒翁”的兒童玩具,形似老人,上輕下重,扳倒後能自動起來,俗呼“扳不倒”。 不倒翁,因其按捺旋轉不倒的特點,被賦以善於自保的代名詞。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有個大官,黨羽眾多,一次,一個自稱門生的人來拜見,並帶來一個大漆盒,開啟一看,裡面是百十個大小不同的不倒翁。門生說:“家鄉的泥土易制此物,技藝亦頗精巧,特送給大人解悶。”大官收下了,暗笑這門生有點兒冒傻氣。門生走後,家人都來看玩意兒,發現每個不倒翁背後都貼著寫有名字的字條,其中最大的一個貼著那位大官的名字。盒內有一紙條,上寫:“頭銳能鑽,腹空能受,冠帶尊嚴,面和心垢,狀似易倒,實立不撲。”此言把不倒翁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且刺之痛切。大官大怒,令手下人細查,才發現自己根本沒這樣一個門生。 “不倒翁”式的官兒,古今不乏其人。唐朝有位封德彝,寵極生前,罪暴其後,其人歷隨唐兩代而榮華不衰。他精於運籌官場,整日縱橫捭闔,玩弄關係,成為保其位而固其寵的“不倒翁”。 齊白石老人60多歲時曾畫“不倒翁”三幅並題詩,頗多意趣。 其一:“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其二:“能供兒戲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來。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 其三:“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來,自信胸中無點墨。” 又書跋語曰:“……大兒以為巧物,語餘:‘遠遊時攜至長安,作模樣,供諸小兒之需。’不知此物天下無處不有也……” “此物天下無處不有”,妙語! 2,2,不倒翁原理 上輕下重的物體比較穩定,也就是說重心越低越穩定。當不倒翁在豎立狀態處於平衡時,重心和接觸點的距離最小,即重心最低。偏離平衡位置後,重心總是升高的。因此,這種狀態的平衡是穩定平衡。所以不倒翁無論如何搖擺,總是不倒的。再比如像我們在科技館看到的“錐體上滾”實驗,也是這個道理,由於錐體的形狀和兩邊軌道的形狀,使它的重心在下降,但看起來好像在上升,向上滾與生活中的事實不符合。但它只是一種假像,看到它的本質,還是重心降低了,因此重心越低越穩定。在生活中為增加物體的穩定性,我們常採用加重下面的重量,如電扇底座、話筒架、公共汽車站牌等。 利用重心這種特點,還可以做許多有趣的實驗和解釋一些現象。如可以做一個斤頭蟲,把一粒膠囊開啟,裝入一個小滾珠,即可來回翻跟頭。我們常見一個盒子只放在桌上一點,但卻不掉下去,這是因為盒子靠桌子的一頭,是“重心”所在,所以盒子懸空,但不掉下來。走鋼絲的雜技演員,手持平衡棒也是為降低重心,達到平衡的目的。 不倒翁的自制方法:選用球形塑膠中藥丸的包裝盒,這種盒可以從中間開啟,正好是兩個半球。在一個半球內放入適量的橡皮泥或溼膠泥,成為不倒翁的底部,在另一個半球外粘一個圓錐形的帽子,成為不倒翁上部。將兩個半球扣合後,畫上面部,就製成了。 不倒翁,因其按捺旋轉不倒的特點,被賦以善於自保的代名詞。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有個大官,黨羽眾多,一次,一個自稱門生的人來拜見,並帶來一個大漆盒,開啟一看,裡面是百十個大小不同的不倒翁。門生說:“家鄉的泥土易制此物,技藝亦頗精巧,特送給大人解悶。”大官收下了,暗笑這門生有點兒冒傻氣。門生走後,家人都來看玩意兒,發現每個不倒翁背後都貼著寫有名字的字條,其中最大的一個貼著那位大官的名字。盒內有一紙條,上寫:“頭銳能鑽,腹空能受,冠帶尊嚴,面和心垢,狀似易倒,實立不撲。”此言把不倒翁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且刺之痛切。大官大怒,令手下人細查,才發現自己根本沒這樣一個門生。 “不倒翁”式的官兒,古今不乏其人。唐朝有位封德彝,寵極生前,罪暴其後,其人歷隨唐兩代而榮華不衰。他精於運籌官場,整日縱橫捭闔,玩弄關係,成為保其位而固其寵的“不倒翁”。 : http://www.jcrb.com/n1/jcrb774/ca361806.htm
1.舊時有一種叫“不倒翁”的兒童玩具,形似老人,上輕下重,扳倒後能自動起來,俗呼“扳不倒”。 不倒翁,因其按捺旋轉不倒的特點,被賦以善於自保的代名詞。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有個大官,黨羽眾多,一次,一個自稱門生的人來拜見,並帶來一個大漆盒,開啟一看,裡面是百十個大小不同的不倒翁。門生說:“家鄉的泥土易制此物,技藝亦頗精巧,特送給大人解悶。”大官收下了,暗笑這門生有點兒冒傻氣。門生走後,家人都來看玩意兒,發現每個不倒翁背後都貼著寫有名字的字條,其中最大的一個貼著那位大官的名字。盒內有一紙條,上寫:“頭銳能鑽,腹空能受,冠帶尊嚴,面和心垢,狀似易倒,實立不撲。”此言把不倒翁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且刺之痛切。大官大怒,令手下人細查,才發現自己根本沒這樣一個門生。 “不倒翁”式的官兒,古今不乏其人。唐朝有位封德彝,寵極生前,罪暴其後,其人歷隨唐兩代而榮華不衰。他精於運籌官場,整日縱橫捭闔,玩弄關係,成為保其位而固其寵的“不倒翁”。 齊白石老人60多歲時曾畫“不倒翁”三幅並題詩,頗多意趣。 其一:“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 其二:“能供兒戲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來。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 其三:“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來,自信胸中無點墨。” 又書跋語曰:“……大兒以為巧物,語餘:‘遠遊時攜至長安,作模樣,供諸小兒之需。’不知此物天下無處不有也……” “此物天下無處不有”,妙語! 2,2,不倒翁原理 上輕下重的物體比較穩定,也就是說重心越低越穩定。當不倒翁在豎立狀態處於平衡時,重心和接觸點的距離最小,即重心最低。偏離平衡位置後,重心總是升高的。因此,這種狀態的平衡是穩定平衡。所以不倒翁無論如何搖擺,總是不倒的。再比如像我們在科技館看到的“錐體上滾”實驗,也是這個道理,由於錐體的形狀和兩邊軌道的形狀,使它的重心在下降,但看起來好像在上升,向上滾與生活中的事實不符合。但它只是一種假像,看到它的本質,還是重心降低了,因此重心越低越穩定。在生活中為增加物體的穩定性,我們常採用加重下面的重量,如電扇底座、話筒架、公共汽車站牌等。 利用重心這種特點,還可以做許多有趣的實驗和解釋一些現象。如可以做一個斤頭蟲,把一粒膠囊開啟,裝入一個小滾珠,即可來回翻跟頭。我們常見一個盒子只放在桌上一點,但卻不掉下去,這是因為盒子靠桌子的一頭,是“重心”所在,所以盒子懸空,但不掉下來。走鋼絲的雜技演員,手持平衡棒也是為降低重心,達到平衡的目的。 不倒翁的自制方法:選用球形塑膠中藥丸的包裝盒,這種盒可以從中間開啟,正好是兩個半球。在一個半球內放入適量的橡皮泥或溼膠泥,成為不倒翁的底部,在另一個半球外粘一個圓錐形的帽子,成為不倒翁上部。將兩個半球扣合後,畫上面部,就製成了。 不倒翁,因其按捺旋轉不倒的特點,被賦以善於自保的代名詞。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有個大官,黨羽眾多,一次,一個自稱門生的人來拜見,並帶來一個大漆盒,開啟一看,裡面是百十個大小不同的不倒翁。門生說:“家鄉的泥土易制此物,技藝亦頗精巧,特送給大人解悶。”大官收下了,暗笑這門生有點兒冒傻氣。門生走後,家人都來看玩意兒,發現每個不倒翁背後都貼著寫有名字的字條,其中最大的一個貼著那位大官的名字。盒內有一紙條,上寫:“頭銳能鑽,腹空能受,冠帶尊嚴,面和心垢,狀似易倒,實立不撲。”此言把不倒翁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且刺之痛切。大官大怒,令手下人細查,才發現自己根本沒這樣一個門生。 “不倒翁”式的官兒,古今不乏其人。唐朝有位封德彝,寵極生前,罪暴其後,其人歷隨唐兩代而榮華不衰。他精於運籌官場,整日縱橫捭闔,玩弄關係,成為保其位而固其寵的“不倒翁”。 : http://www.jcrb.com/n1/jcrb774/ca361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