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叨叨宇

    關鍵是中國以前的外交方法與現在世界通行的這種外交方法看法不太一樣。在以前中國自封天朝上國的時候,中國覺得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邊不歸天子管轄的,都不過是些蠻夷之地。我們對自己的稱呼:“華夏”一詞,都是美麗興旺的意思。周圍四夷居天地之偏,都應該是臣服於我。像什麼北韓、琉球、越南,包括西藏和新疆(別過敏,這從歷史上來講其實的確不是漢地)都是算我給你開恩了才能讓你給我進貢呢。

    所以,直到清朝初期時,我們北方的俄國是被翻譯為“羅剎”的。對,就是用那個妖怪來指稱俄羅斯。通常歐美為“泰西”,意思就是特別西邊的那些國家,不分他們是什麼。我看到民國初年的《辭源》中還用這個詞來指稱歐美呢。我估計是直到鴉片戰爭,中國從自傲一下摔成自卑了,才要跟他們籤條約,把這些名字挨個分出來。找到這麼一個資料,徐繼畲的《瀛寰志略》中,對美國的名字是這麼介紹的:“米利堅,米一作彌,即亞墨利加之轉音,或作美利哥,一稱亞墨理駕合眾國,又稱兼攝邦國,又稱聯邦國,西語名奈育士迭。亞墨利加大國也,因其船掛花旗,故粵東呼為花旗國。”另外我覺得,都城下之盟了,人家還沒名字,估計當時也只有怎麼好聽怎麼起比較安全吧。慢慢地這些地名就傳下來了,不過有些譯名之後還是會修改。比如以前非常抬舉他們的這個譯名“義大利”,還有“義大利”在民國時期都會用,但是現在大陸選用了義大利,臺灣選用了義大利。1983年國務院下屬機關“地名委員會”出版了《外國地名譯名手冊》。後來新華通訊社編譯出版了更全的《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和《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基本是官方性質。隨後的譯名就都沿用這有指導性意義的書了。

  • 2 # 復興路上你我同行

    要想知道每種語言是怎麼互通,翻譯首先應弄清楚對話的語言、語系及發展過程。首先漢語體系是象形文字,字、音、義三者它並非一體,但又能用一套科學的方法統一起來。如果與拼音文字對話、翻譯,那麼首選肯定是音譯。早在漢朝梵文佛經流入中原為了方便傳播、閱讀和理解,政府就開始給漢字加註拼音。還有近現代,出現很地方特色的英文教材:有四川話譯本,上海話譯本,閩南語譯本等都用方言音譯再對文字解釋意思。比如東亞語系那麼就截然不同,因為他們都是以漢語為藍本。所以有了字義直接翻譯的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栽的富貴竹長得太高了,可以把根剪掉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