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譯文】: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合起來說,就是能觀照自心,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憫人,以大覺有情為己任,自己已經得到解脫無礙,並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觀自在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得到妙觀察智和無想慧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淨(空),清淨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迴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顯意指釋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色不異空”,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異色”,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空即是色”,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亦無空,亦無色。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乃至無老死”,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諸佛修行到無身,既無身,便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如剝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盡,無下手處,即是反本還原,得五蘊空(見前),如未生。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又稱佛門四諦,屬佛門小乘主修內容,釋佛在世時,主要傳授此四諦修法,身邊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極高,皆成羅漢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時,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稱四諦法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則渡己又渡人。
無智亦無得:
修煉至此,反照自身,無智慧,無得失,無人亦無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以無所得故”,修煉至此,已入無的境界,一無所得,無得無失。
“菩提薩埵”,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薩埵。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譯文】: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合起來說,就是能觀照自心,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憫人,以大覺有情為己任,自己已經得到解脫無礙,並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觀自在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得到妙觀察智和無想慧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淨(空),清淨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迴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顯意指釋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色不異空”,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異色”,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空即是色”,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亦無空,亦無色。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乃至無老死”,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諸佛修行到無身,既無身,便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如剝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盡,無下手處,即是反本還原,得五蘊空(見前),如未生。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又稱佛門四諦,屬佛門小乘主修內容,釋佛在世時,主要傳授此四諦修法,身邊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極高,皆成羅漢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時,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稱四諦法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則渡己又渡人。
無智亦無得:
修煉至此,反照自身,無智慧,無得失,無人亦無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以無所得故”,修煉至此,已入無的境界,一無所得,無得無失。
“菩提薩埵”,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薩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