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克觀察

    《開放天空條約》是1989年時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老布什,根據1955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同前蘇聯總理布林加寧提供的“相互空中觀測”理念倡議發起的。旨在為當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防止不必要摩擦而建立的不攜帶武器的相互領土間的監督觀測飛行。最終在1992年3月24日,北約與前華約國家在芬蘭的赫爾辛基簽署了此條約,條約規定在2002年8月正式生效,在前蘇聯解體後這一組織發展到34個締約國。

    這份條約的範圍包括締約國的領土、領海與領空,觀測飛機可以由觀察國或被觀察國雙向提供,有些飛機甚至可以攜帶光學裝置,拍攝或觀察的資料和影像全體締約國可以共享,每年每個國家都有一定數量觀察次數額度。

    一開始存在觀察方飛機進入被觀察方的情況,也就是美國OC135—B偵測機進入俄羅斯領空的由來。後來在戰略互信降低的情況下,更多的選擇允許觀察國成員透過被觀察國指定的飛機進行觀察,加拿大等北約國家大多使用著帶吊艙的C130大力神飛機,而烏克蘭、保加利亞等前華約國家大多使用安—30觀測運輸機。俄羅斯一開始使用圖154型飛機,後來由於經常出現安全隱患改用圖—214N運輸機,而德國索性直接買了一架空客A319客機用來觀測。

    自2014年烏克蘭事件後,當年的4月17日俄羅斯取消了美國一次關於在烏克蘭邊境飛行的要求後,雙方的戰略互信逐漸下降。儘管在2015年的3月30日烏克蘭和美國在俄羅斯境內展開了一次觀測,但沒有取得實際效果,自那時開始,這項偵測活動對於美俄雙方都逐漸淪為一場形式主義。

  • 2 # 區域拒止

    《開放天空條約》遵循的理念來源比較久遠,是冷戰初期美國與蘇聯雙方高階領導人共同提出的相關觀點,而時間點正是華沙條約組織成立之後。在此之前,即冷戰的最初階段,美國親自參與了兩大陣營的鬥爭,結果蒙受了慘重的損失。痛定思痛的美國政府,在見到華約組織成立後,想到的的不僅是需要有效的對抗手段,更是要減少兩大陣營正式觸發熱戰的風險。

    圖為美國履行條約用的oc-135偵察機

    雖然蘇聯一向的作風是比較強硬的,但是在這一點上雙方還是能夠達成共識的。為此,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蘇聯總理布林加寧提出了“空中互相觀測“理論。這一理論的基礎,是增強雙方在敏感地區的軍事透明與軍事互信,雙方可以各自使用規定的器材和飛行器,按照固定的飛行航線觀察互相的狀況。

    圖為俄羅斯為執行條約準備的圖-214on偵察機

    到了1989年,戈爾巴喬夫與里根總統簽訂了限制部分戰術戰略武器的條約,時任中情局局長的老布什再次提出這一理念,希望雙方能夠簽訂條約,互相監督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執行情況。不過,到了1992年蘇聯解體後,《開放天空條約》才在芬蘭正式簽訂。條約規定,簽約方可以互相提供觀測飛機,有些飛機可以攜帶光學裝置,以用於記錄各成員國履行有關協議的情況。

    圖為俄羅斯去年根據條約規定的偵察路線在華盛頓的飛行線路

    還有一點比較重要,那就是締約國將共享觀測飛機拍攝下來的資料和錄影。在主要締約國軍事互信下降的現在,正是這一條規定保留了最基本的信譽。只要有任何一次偵察的錄影沒有被公開,締約國便可以控訴對方違約,並理直氣壯地使用各種反制手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中感覺味苦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