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ws681028

    “”八月十五殺靼子”據說朱元璋把寫有這句話的字條藏在餅子裡,送到各個參加起義的農民那裡,大家約定這天晚上趁著月明,各地一起起義。其實中秋節時,天氣秋高氣爽,晚上又月明星稀,加上剛秋收,物產正豐富,自古都會有慶典的。

  • 2 # 情感二性文若

    根據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幾乎每個華人,少年時期都學習過幾首有關中秋的詩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年後又在一次一次的節日氣氛中溫習詩詞的意蘊。

    跟我們其他的傳統佳節一樣,中秋節是說不盡的。其起源已經模糊不清,有說是帝王祭祀,《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拜月的習俗演變下來,文人雅士和民間競相仿效,成了一個節日;還有一說是跟農業生產有關,農民為慶祝豐收,選在這樣的月圓之夜,以報答天地日月之恩……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傳統節日是在歷史的發展中積澱而來的,幾乎沒有哪一個節日只有單一的來源或原因。但中秋節最大的意義在於,這一節日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從而過節乃是家人團圓為最重要的內容。其象徵附加義,如祈盼豐收、幸福,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等,都是跟團圓相關。或者說,農業之豐收有糧食滿倉為證,人之豐收應以親人團圓為證,中秋節即天人相證。

    人們過中秋的習俗,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說到底是與圓月相互印證。人的大團圓或我們華人的大團圓“集體無意識”,有著悠久的歷史。儘管文人哲人一再告誡說,“曲則全”,“此事古難全”,缺憾是一種美,等等,但我們華人固執地把大團圓當做戲曲乃至人生的目的,甚至把團圓之夢想做得世俗,說出了“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的話。這其中一定有現實的原因。

    那就是我們華人一直生活在戰亂、流離失所之中。歷史學家統計說,歷史上只有兩次超過十五年的和平期,一次是公元前14年至公元3年,一次是公元870至875年。但這兩次的頭尾年份仍都發生了戰爭。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還有一個特點,多選擇在秋天開戰。傳統所謂的說法,春耕秋戰。現代史上的軍閥孫傳芳也有名言,秋高馬肥,正好作戰消遣。

    在大時間序列裡,農曆的秋八月正是師卦時空。一個農事收穫的時空卻也意味著是軍事吃緊、進入戰爭狀態的時空。如果是大收穫,天遂人願,風調雨順,農作物得到大豐收,人們需要防範異族人來搶劫,需要戰爭般地動員民眾來搶收;人們也有條件考慮對外征伐,給曾經欺侮凌辱自己的敵人一個說法。如果是收成不好,歉收無收,災難和社會矛盾加劇,窮者被逼無奈,鋌而走險,揭竿而起,逼上梁山。先哲充分感覺到了這一時空的肅殺、金收而刀割、涼意和戰爭狀態,故有師卦之命名,並繫辭說,“君子以容民畜眾”,翻譯成現代白話就是,大人君子應該讓民眾有喘口氣的機會。

    我們因此能夠想象,在古人那裡,中秋月圓之際,父子、夫妻的分離狀態。戰場上的將士在思念家鄉,家鄉的親人在思念遠方的遊子、役者、勞者、商賈……中秋月圓,正好檢驗著個人家族的團圓平安。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理解歷史上那些亂離詩篇、中秋的思親詩篇。我們華人才會將中秋節過得詩情畫意,過得熱烈、痴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北朝外戚爾朱文略做過兩朝國舅,曾獲得免死十次的特權,為何最終還是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