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因為一件事就能引起她的不滿,比如一天早上她就不讓我吃飯,我吃她就鬧,非得把我的碗扔了,還得讓我蹲在她面前,我當時就非常生氣,但我強壓住火把她領到裡屋,費勁的和她講道理,用了半個鐘頭才安撫了她;還有一次,因為她姥爺不小心吃了口她的餅乾,她就哭鬧了一個鐘頭,渾身上下哭的都是汗,嗓子也啞了,誰也勸不下;這樣的事很多很多,我不明白一個三歲的孩子,為什麼性格會發生這樣大的轉變,為什麼變得這樣愛發脾氣?我從網上也查了許多資料,可能和家裡老人從小溺愛她,任何事都順著她有關係,唉,我真是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做,幫女兒渡過這樣的一個階段了? 摘錄: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獨生子女任性、愛發脾氣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沒能滿足,就大哭大鬧,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滾,頗有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式。 任性,愛發脾氣是幼兒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成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教師和父母如果平時對這類兒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糾正,使幼兒無所控制地發展自己的這種行為,成為他們要挾老師和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 3歲以後,幼兒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他們力圖擺脫成人的幫助,自己獨立地做事情,但是由於能力的關係,再加上幼兒這時候思維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點,會出現所謂的“三歲危機。”因此,這時候的孩子就有些不好管。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時易引起發脾氣暴躁,這和大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大人會表達自己的意志,幼兒大都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的感覺。有經驗的母親善於結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儘可能地避免孩子發脾氣。 有時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時也會發脾氣,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媽媽玩會兒,或者很渴望家長的表楊,可媽媽卻毫不理會,照舊幹自己的,孩子就會發脾氣以示心中的不滿。聰明的父母若能主動給孩子放鬆環境,溝通感情,瞭解孩子的願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緒不佳而發脾氣。 如果孩子愛發脾氣是由家長的溺愛和遷就造成的,家長就要注意嚴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應。 孩子愛發脾氣,也是有個過程的,當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的處理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的家長一看孩子亂喊亂鬧,就趕緊想盡一切辦法,哄勸,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應百應,過分遷就。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嘛,哄一鬨就了。可孩子就會認為只有這樣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把發脾氣,胡鬧作為治眼大人的手段,長此下去就會養成壞習慣。有的父母把問題看得很簡單,解決方法也簡單,一個字“打”。其實,打的結果更壞,孩子或是表面屈眼於棍棒,或是越鬧越兇,對父母產生敵視心理。 那麼,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呢?家長應該持不予理睬的態度,專心於其它事情。或是告訴他,“什麼時候安靜下來,我才跟你講話。”漸漸地孩子會由大哭變小哭,由閉眼哭叫到睜眼看父母的反應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會轉移到父母身上來,靜靜觀察父母做事情,漸漸忘記了撒潑。當他的情緒穩定以後,家長一定要告訴他那樣做不好,並說明為什麼不好。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發脾氣就能被制止。在處理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這可以說是一場“意志與毅力”的較量。如果作父母的心軟,以後就很難再奏效。 當幼兒心情焦躁,亂髮脾氣時,成人在指出他的錯誤以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理睬他,讓他知道發脾氣,不講道理是行不通的,是無效的。當幼兒由於某種要求未能滿足而大發脾氣時,家長不要採取強硬態度,非要把幼兒制服。這樣就如火上加油,幼兒的脾氣會更大。成人應該態度冷靜,方法靈活,有時要適當給孩子留點面子,找個臺階,讓他自己下。 大人都會任性、亂髮脾氣了,何況是小孩。發脾氣從發展學上來說是“合理”的,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或很少有)孩子沒有發過脾氣的。它和先天的氣質也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比別的孩子大的緣故了。
有時候因為一件事就能引起她的不滿,比如一天早上她就不讓我吃飯,我吃她就鬧,非得把我的碗扔了,還得讓我蹲在她面前,我當時就非常生氣,但我強壓住火把她領到裡屋,費勁的和她講道理,用了半個鐘頭才安撫了她;還有一次,因為她姥爺不小心吃了口她的餅乾,她就哭鬧了一個鐘頭,渾身上下哭的都是汗,嗓子也啞了,誰也勸不下;這樣的事很多很多,我不明白一個三歲的孩子,為什麼性格會發生這樣大的轉變,為什麼變得這樣愛發脾氣?我從網上也查了許多資料,可能和家裡老人從小溺愛她,任何事都順著她有關係,唉,我真是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做,幫女兒渡過這樣的一個階段了? 摘錄: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獨生子女任性、愛發脾氣的問題帶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沒能滿足,就大哭大鬧,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滾,頗有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式。 任性,愛發脾氣是幼兒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成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教師和父母如果平時對這類兒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糾正,使幼兒無所控制地發展自己的這種行為,成為他們要挾老師和父母,滿足自己某種需要的一種手段。 3歲以後,幼兒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他們力圖擺脫成人的幫助,自己獨立地做事情,但是由於能力的關係,再加上幼兒這時候思維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點,會出現所謂的“三歲危機。”因此,這時候的孩子就有些不好管。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時易引起發脾氣暴躁,這和大人是一樣的,只不過大人會表達自己的意志,幼兒大都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的感覺。有經驗的母親善於結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儘可能地避免孩子發脾氣。 有時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時也會發脾氣,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媽媽玩會兒,或者很渴望家長的表楊,可媽媽卻毫不理會,照舊幹自己的,孩子就會發脾氣以示心中的不滿。聰明的父母若能主動給孩子放鬆環境,溝通感情,瞭解孩子的願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緒不佳而發脾氣。 如果孩子愛發脾氣是由家長的溺愛和遷就造成的,家長就要注意嚴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應。 孩子愛發脾氣,也是有個過程的,當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的處理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的家長一看孩子亂喊亂鬧,就趕緊想盡一切辦法,哄勸,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應百應,過分遷就。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嘛,哄一鬨就了。可孩子就會認為只有這樣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把發脾氣,胡鬧作為治眼大人的手段,長此下去就會養成壞習慣。有的父母把問題看得很簡單,解決方法也簡單,一個字“打”。其實,打的結果更壞,孩子或是表面屈眼於棍棒,或是越鬧越兇,對父母產生敵視心理。 那麼,應該怎樣對待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呢?家長應該持不予理睬的態度,專心於其它事情。或是告訴他,“什麼時候安靜下來,我才跟你講話。”漸漸地孩子會由大哭變小哭,由閉眼哭叫到睜眼看父母的反應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會轉移到父母身上來,靜靜觀察父母做事情,漸漸忘記了撒潑。當他的情緒穩定以後,家長一定要告訴他那樣做不好,並說明為什麼不好。這樣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發脾氣就能被制止。在處理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廢,這可以說是一場“意志與毅力”的較量。如果作父母的心軟,以後就很難再奏效。 當幼兒心情焦躁,亂髮脾氣時,成人在指出他的錯誤以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理睬他,讓他知道發脾氣,不講道理是行不通的,是無效的。當幼兒由於某種要求未能滿足而大發脾氣時,家長不要採取強硬態度,非要把幼兒制服。這樣就如火上加油,幼兒的脾氣會更大。成人應該態度冷靜,方法靈活,有時要適當給孩子留點面子,找個臺階,讓他自己下。 大人都會任性、亂髮脾氣了,何況是小孩。發脾氣從發展學上來說是“合理”的,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或很少有)孩子沒有發過脾氣的。它和先天的氣質也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比別的孩子大的緣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