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69188564904

    據史料記載,明清兩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禮儀極其隆重與繁複。現簡介如下: 祭前準備:每當祭日來臨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不管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對天壇內各種建築及其設施,進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從紫禁城至天壇皇帝祭天經過的各條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親王到犧牲所察看為祭天時屠宰而準備的牲畜。前三日皇帝開始齋戒。前二日書寫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製作好祭品,整理神庫祭器;皇帝閱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壇看神位,去神庫視邊豆、神廚視牲,然後回到齋宮齋戒。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樂部就緒樂隊陳設;最後由禮部侍郎進行全面檢查。 祭位設定:圜丘壇專門用於祭天,臺上不建房屋,對空而祭,稱為"露祭"。祭天陳設講究,祭品豐富,規矩嚴明。在圜丘壇共設七組神位,每組神位都用天青緞子搭成臨時的神幄。上層圓心石北側正面設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邊圓錐形。第二層壇面的東西兩側為從位--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牌位,神幄為長方形;神位前擺列著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餚等大量供品。單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種禮器,就多達七百餘件。上層圓心石南側設祝案,皇帝的拜位設於上、中兩層平臺的正南方。圜丘壇正南臺階下東西兩側,陳設著編磬、編鐘、鎛鍾等十六種,六十多件樂器組成的中和韶樂,排列整齊,肅穆壯觀。 祭天時辰:為日出前七刻,時辰一到,齋宮鳴太和鍾,皇帝起駕至圜丘壇,鐘聲止,鼓樂聲起,大典正式開始。此時,圜丘壇東南燔牛犢,西南懸天燈,煙雲縹緲,燭影劇院搖紅,給人以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祭典程式 ①迎帝神:皇帝從昭享門(南門)外東南側具服臺更換祭服後,便從左門進入圜丘壇,至中層平臺拜位。此時燔柴爐,迎帝神,樂奏"始平之章"。皇帝至上層皇天上帝神牌主位前跪拜,上香,然後到列祖列宗配位前上香,叩拜。回拜位,對諸神行三跪九拜禮。 ②奠玉帛:皇帝到主位、配位前奠玉帛,樂奏"景平之章",回拜位。 ③進俎:皇帝到主位、配位前進俎,樂奏"鹹平之章",回拜位。 ④行初獻禮:皇帝到主位前跪獻爵,回拜位,樂奏"奉平之章",舞"干鏚之舞"。然後司祝跪讀祝文,樂暫止。讀畢樂起,皇帝行三跪九拜禮,併到配位前獻爵。 ⑤行亞獻禮:皇帝為諸神位獻爵,奏"嘉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回拜位。 ⑥行終獻禮:皇帝為諸神位依次獻爵,奏"永平之章"舞"羽龠之舞"。光祿寺卿奉福胙,進至上帝位前拱舉。皇帝至飲福受祚拜位,跪受福、受祚、三拜、回拜位,行三跪九拜禮。 ⑦撤饌:奏"熙平之章"。 ⑧送帝神:皇帝行三跪九拜禮,奏"清平之章"。祭品送燎爐焚燒,皇帝至望燎位,奏"太平之章"。 ⑨望燎:皇帝觀看焚燒祭品,奏"佑平之章",起駕返宮,大典結束。 祭天戒律: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現"君權神授"思想,顯示"天子"神聖權威所玩弄的一種把戲。為了達到其宣揚神權以維護皇權的目的,要求輸祭天事條的人員,不得有任何差錯,否則要予嚴懲。如在《大清律》中明文規定:"每逢祭祀,於陳祭器之後,即令御史會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執事各官,如有在壇廟內涕唾、咳嗽、談笑、喧譁者,無論宗室、覺羅、大臣、官員,即指名題參。"因此,凡隨祭人員無一不是誠惶誠恐,膽戰心驚的。 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初六,他到圜丘壇舉行常雩禮求甘雨,有三件事使他不滿而懲辦了一些官員。 對雩壇祝版上的文字寫得不夠工整而不滿。對具服臺更衣幄次所設的坐褥不夠整齊而不滿。對按規定應懸掛三盞天燈而少懸了一盞而不滿。對此三件小事,乾隆大發雷霆,下令查辦。結果,工部尚書羅源漢、右侍郎諾穆親、禮部尚書德保、侍郎德明等人,均被革職。尤其工部侍郎徐績受處分最重,革職後被髮配新疆。同時,有關官員也被"查明革職,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功能有什麼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