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人何時歸
-
2 # 歷史百家爭鳴
安史之亂,是發生在唐玄宗時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戰爭極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國力,大唐盛世不復存在,藩鎮割據的局面也開始出現。那麼,這種局面是唐玄宗養虎為患造成的嗎,還有別的因素嗎?
唐玄宗養虎為患是一個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唐玄宗對安祿山太過縱容,不顧及安祿山是胡人的身份,,讓他統領平盧、范陽、河東三鎮,使安祿山“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確讓安祿山不斷坐大,有實力敢於中央政府抗衡。但除了唐玄宗養虎為患以外,還有幾個原因值得我們瞭解。
第一,兵制的破壞。唐朝初年是延續著南北朝時期的府兵制。什麼府兵制呢?就是戰時當兵,平時種地。可是隨著唐朝經濟的不斷髮展,生活條件不斷提高,想當兵的人就少了,加上社會風氣的變化,唐朝人就不太喜歡尚武了,府兵制就逐漸地頹廢了。面對這樣的情況,唐玄宗只能採取募兵制,用錢來招人,這制度好是好,畢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是缺點也是很大的,就是管不了士兵,士兵只知道將領,形成了只知主帥不知皇帝的現象。而朝廷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把權力賦予給節度使,於是節度使成為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所以當安祿山實力夠大時,就起兵造反了。
第二,統治階級內部的腐朽與矛盾。唐朝是個比較注重享受的朝代,國力一旦強大起來,就喜歡享樂,唐玄宗就是個例子。像唐玄宗後期,出現了“口腹蜜劍”的李林甫,把持朝政十九年,他在職期間任人唯親,排除異己,可想而知朝政敗壞到什麼地步。在李林甫以後,還有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這個人也是個佞臣,藉著楊貴妃的光,為非作歹,妒賢忌能,驕縱跋扈,這徹底加劇了統治內部的矛盾。加上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的問題,引發安史之亂。
第三,經濟矛盾的激烈。唐朝初期經濟政策採取的是均田制,唐玄宗時期,社會經濟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土地兼併,“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併,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使得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增加了社會動盪不安的因素。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更加劇了社會矛盾。
安史之亂的爆發,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因素能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原因引發的,有統治者自身的問題,也有少數民族自己的問題。而後世要做的,就是看懂這段歷史,並引以為鑑。
回覆列表
我個人覺得並不完全是,因為唐朝統治者的行為下,到這個時期它是必然會出現這個一個動亂,是一個必然的產物。就算是沒有安祿山、史思明這兩個人,也會出現另外的人發動叛亂。當然不僅是統治者有問題安祿山的偽裝、叛亂的時間,進攻的方向,亂軍方面也策劃的很好。那麼既然不是單方面的養虎為患,我們就來看看促使安史之亂髮生的歷史原因是什麼?總結起來大概有四點:經濟原因,階級問題,朝廷內憂外患,民族矛盾。
具體的我就不分開講了,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唐玄宗時期雖然開創了開元盛世,經濟盛極一時,但是隨著土地兼併。老百姓土地被兼併,只能流離失所。而流民越來越多,又對統治階級不滿,產生了叛亂的心(馬嵬兵變)。而且統治者卻仍舊過著奢靡的生活,統治階級更加腐敗腐敗化,朝政都被李林浦,楊國忠這些奸臣把持,問題反應不上來,民間怨聲載道。生存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還得承受沉重的賦稅,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等等少數民族本來就不是心悅誠服的接受唐朝的統治。加上藩鎮節度使的治理方式,使權利分散,中央一時間掌握不了地方。也好被收買和節度使也更多的有自己的想法(安祿山就是一個混血兒)
所以歷時七年的“安史之亂”就這樣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雖然戰亂被平息,但是朝廷分崩離析,百姓的苦不堪言,李唐王朝的崩塌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