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一末
-
2 # 內在氣質
古代人把讀書看做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如果家裡有個讀書人,都會引以為豪,認為他們光宗耀祖,小到孩子大到皇帝的老師他們讀書的時候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是搖頭晃腦的,這是為什麼?我認為他們用搖頭晃腦讀書這種方式來表示對文學的尊重,讓人感受到他們是非常用心的在讀書,給人制造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更會使他們看起來德才兼備。
我們都知道古人的書是非常煩悶且枯燥的,而且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書,古人也一樣,為了促使他們更加好好的讀書,採用這種搖頭晃腦的姿勢來增加讀書的樂趣,還可以根據自身條件進行停頓,方便理解自己讀過的這句話的含義然後記住它。這種停頓也可以當做是適當的休息。就像我們讀書一樣,讀到不能理解的地方會停下來思考。是一樣的道理。
讀書是件非常辛苦的事,特別是古人,他們非常刻苦用功,有時候他們甚至會採用“懸樑刺股”這種方法來逼迫自己讀書,很多影視片段裡的古人都是盤腿而坐,沒有凳子,長此下去這對他們的身體是非常不好的,這時候搖頭晃腦的讀書可以使脖子不至於僵硬還可以緩解疲勞,讓腦袋適當的放鬆,兩全其美。
有人會問為什麼現在的我們不像古代人那樣搖頭晃腦的讀書了呢?因為現在的編輯已經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把書編排成了適合不同年齡的人讀的書,深奧的文字也被翻譯得通俗易懂,還配上了相應的有色彩的圖片,為了使我們能更好的接受,它還會根據我們的年齡、學歷慢慢的加深難度。不像古人那樣全都是難懂的文言文。而且我覺得搖頭晃腦的讀書也還是比較辛苦的。
在一些電影電視劇當中有很多關於古人讀書時的鏡頭,在這些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於讀書這一方面十分看重,四書五經都必須熟記於心,為了能讓他們記得更深,不少先生對學生們都十分嚴格。但是在這些畫面中,有一個細節不知道你們發現了沒有?很多人讀書一邊唸唸有詞,一邊搖頭晃腦,給人一種固定的思想,好像不搖頭晃腦就讀不進書似的。但是這樣的情況放在現在來看,絕對是非常奇怪的,為什麼古人讀書有種一種特定的行為,它有什麼作用呢?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漢字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字型,而且音韻也十分的有規律。不少朋友可能發現過,小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背書,那些古詩都是押韻的,讀起來很順口,再加上音韻的抑揚頓挫,整首詩念起來特別有韻律美。所以人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聽著朗朗上口的詩詞,身體也會不由自主的跟著律動起來,看起來好像是搖頭晃腦的,其實他是沉浸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內。
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詩詞,不僅能幫助記憶,還不容易從這種學習範圍內跳脫出來,對想要集中精神學習的人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除了這個原因,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古代的古文都沒有什麼標點符號,一大串漢字,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哪裡結尾,搖頭晃腦一下,節奏感有了,在哪裡斷句也有著自己的判斷,有利於記憶長篇的詩詞。
除了這些,他們搖頭晃腦的背誦、誦讀文章,可能是因為古代的竹簡與現在的書籍裝訂設計不一樣。要知道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從右往左寫的,所以所有的文章都要由右到左,在看書翻書的過程中,不免會出現搖動身體的情況,看書時成慣性了,身體便搖頭晃腦輔助閱讀,所以看起來還挺滑稽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有關於身體的,古代的醫療技術不發達,但他們對於身體非常重視。有時候讀書讀多了難免會頭暈目眩的,必須要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或者是扭脖子,讓自己的頸椎得到放鬆,搖頭晃腦就是一種保護頸椎,預防頸椎病的一個方法。這樣一看,古人在讀書的時候做的這些小動作,都是有著自己的根據的。
不過最後一個原因卻和讀書無關,他們在讀書的時候搖頭晃腦,可能只是為了表演自己,就好像現在的人們演奏樂器時,對情感的把握也需要協調動作一樣,讀書的時候搖頭晃腦,只是為了增加美感而已,表現的十分用功,活脫一個戲精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