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有我的歷史觀

    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的第四回下半部分:“謀董賊孟德獻刀”

    話說董卓位居丞相,玩弄朝政。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時曹操血氣方剛,自告奮勇,前去刺殺董卓。王允賜他“七寶刀”,並與眾大臣為他餞行。

    次日曹操佩寶劍,至相府。見呂布侍立在側,不便動手(注:呂布為三國時第一勇士,但“認賊為父”,已拜董卓為“義父”)。董卓對呂布說:“我從西涼進了一批好馬,你去挑一匹賜與孟德”。雖呂去,但董卓也很力大,還是不敢輕舉妄動。因董卓體胖,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曹操認為正是“良機”,於是急掣寶刀,正要行刺。不料董卓在衣鏡中看到了曹操拔刀。操害怕了,但急中生智,忙持刀跪下:“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

    董卓接下了“七寶刀”。這時呂布也牽馬來了。曹操牽馬出了相府之後,便快馬加鞭往東南而去。這時李儒也到了。董、呂、儒三人分析:曹操非為獻刀,實乃謀殺也。

    於是董卓釋出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

    曹操逃出城外,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被守關軍士捉拿。縣令陳宮在洛陽求官時,曾認得曹操,便屏退左右,帶至後院審問。

    操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宮曰:“汝休小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陳宮為曹操鬆開了綁繩,來不及安頓在東郡的老母和妻子,放棄了縣令官職,與曹操策馬奔往曹操的家鄉。

    途經曹操父親的一位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呂伯奢知其來由後,先安頓好他們,又說去外面沽一樽酒來款待他們。

    但是許久卻不見回來,卻聞莊後有磨刀之聲。還聽見有個人說:“縛而殺之”。曹操多疑,誤以為是要殺他去向董卓邀賞,便先下手為強,不分男女,一連殺了八人。卻見廚房正在殺豬。陳宮說:“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又見呂伯奢騎驢而來,還帶了兩瓶酒和水果,對操說:“賢侄怎麼又要走了?”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沒走幾步,回頭又殺了呂伯奢。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只得默不作聲。

    夜行數里,在一客店投宿。曹操先睡,陳宮尋思良久,腦中對曹操“殺”與“不殺”兩種想法互相撕扯著,最終,他選擇”不殺”。

    ①不想殺——在陳宮眼裡,曹操雖心狠手辣,但他心繫國家,效忠朝庭,甘願冒生命危險去刺殺丞相董卓。若殺卓成功,必是國家有功之臣。曹操濫殺無辜,在他心裡原諒了他,畢竟當時情況未明(當然,後來在情況已明的情況下又殺了呂伯奢,就是”大不義”了)。

    ②不能殺——曹操殺卓是肩負著王允等一干朝中大臣的重託,是國家免遭董卓玩弄朝政的希望。若殺曹操,必將陷入“不義”之名,必遭朝中大臣的口誅筆伐,必將遭到百姓的唾罵。

    ③不願殺——曹操有著“鴻鵠之志”,他這次回家鄉,就是要“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陳宮料定曹操日後必為國家中流砥柱。而自己雖屈居縣令,實則有遠大抱負。跟隨曹操,日後就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況且自己已經棄了縣令,隨他而來,已經作出了很大的犧牲,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④不敢殺——一,沒有旁人作證,到時候是誰殺的,誰也說不清楚,說不定也跟著背了一身臊。現在他與曹操就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二,陳宮的老母和妻子還在東郡呢!自己若是殺了曹操,必引火燒身,禍及家人。三,陳宮是一縣令,是一文弱書生。而曹操文武雙全。陳宮根本不是曹操對手。若殺操不成,恐被”反殺”。

    想到這幾層,於是陳宮在眼看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九口時,也默不作聲,未加阻攔。即時在操熟睡之際,也沒有殺他。於是,插劍上馬,不等天明,自投東郡去了。

    這正是:“設心狠毒非良土,操卓原是一路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奇寶貝劇場版夢幻與波導的勇者片頭曲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