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916807372217

    明宣德紅釉瓷的鑑定方法主要有以下五點:

    第一,施釉方法有裡外均施紅釉和裡白釉外紅釉的兩種,後者多為薄胎。紅釉釉面有橘皮紋。

    第二,造型外壁有稜的,多露白胎形成出筋的現象。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稜花式洗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蓮瓣滷壺均如此。紅白分明,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別具情趣。

    第三,輔助裝飾有印暗花的,也有描金彩裝飾的。後者金彩多已剝落,未見一件金彩完整無損的。

    第四,紅釉瓷器有精粗兩種,精者口沿處均有“燈草口”,且十分整齊,是燒成過程中自然形成的深淺變化,康熙時的仿品則是特意描塗白邊。近底足處垂釉齊整,積釉處呈青灰色。康熙以後仿品則為聚黑色。粗者往往沒有“燈草口”,底足積釉處窯變呈銅綠色,且釉面多有開片和棕眼。

    第五,器底有兩種,一為白釉,一為米黃色。後者呈色與康熙時的炒米黃底相同。官款有兩種,一是青花六字楷書雙全款,二是陰刻楷書六字雙圈款。

    被稱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是指哪幾朝?

    正統(1436―1449)、景泰(1450―1456)、天順(1457―1464)三朝,歷時近30年。其間政局不穩,戰爭頻繁,社會動盪,可謂內憂外患交織。在這種狀況下,景德鎮御窯廠的瓷器生產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陷入低落期。所以人們對這段時間內的瓷器生產面貌認識不清,有人稱之為明代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迄今而至,還沒有發現署有這三朝的確切紀年款識的官窯瓷器。現在所見這三朝墓葬出土的器物,都是民謠產品,而且也未必是當時之物。青花瓷也不例外,在現有基礎上,對這三朝青花瓷的鑑定還處於探索階段。總體上說,鑑別這三朝的器物,要從前後時期的繼承和發展的相互關係和影響上去認識:正統瓷的風格應當在較大程度上接近宣德晚期,而天順瓷更接近與成化朝,居於中間的景泰瓷的風格特徵應該在二者之間。

    明宣德釉裡紅瓷器有哪些特點?

    傳世的明宣德釉裡紅三魚、三果等器,皆採用大筆塗抹的沒骨繪法,所以看不到勾劃的輪廓線條。

    這種方法的使用,會使得有些器物的邊緣部分出現施釉較薄的情況,燒成後,常見鮮紅釉邊泛蟹甲殼青暈,紅釉明麗,微帶青暈,更添了幾許畫趣。在放大鏡下,會看到宣德釉裡紅內的大小氣泡,分佈疏朗,晶瑩帶濁,猶如大小珍珠顆粒,紅釉呈深淺淋漓斑駁現象。

    怎樣識別明宣德釉裡紅瓷器的紡織品?

    明宣德釉裡紅在清代時開始出現仿製品,尤以雍正仿品為佳,其仿製品有釉裡紅三魚、三果紋、龍紋墩式碗、高足杯、高足碗等。與宣德器不同之處在於,雍正仿品釉裡紅內氣泡分佈均勻,晶瑩不濁,紅釉亦無深淺斑駁特徵。雍正仿品胎體較重,魚尾尖瘦,碗中的斜角度數比宣德時的要稍小,碗底窄而口寬,紅釉大多無宣德周邊泛青及暈散。雍正仿品或書“大明宣德年制”款,或書雍正本朝款,仿款字型纖細挺拔,頗有風情。

    那麼明中後期釉裡紅的燒製情況又出現了什麼變化呢?

    明宣德以後,釉裡紅燒造數量銳減。但是成化時期的產品呈色濃豔鮮亮,不遜於宣德朝。雖然生產數量不多,但從傳世品看,成化釉裡紅燒造的非常成功,器型有碗、高足碗、杯、盤等。瓷土加工精細,可塑性強,易於修胎;胎白膩如脂,呈粉潤狀;胎薄如紙,器外壁紋飾可映到器內,清晰可見。釉裡紅釉裡紅呈色鮮豔濃麗,較宣德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時,釉裡紅彩料較厚,凸起而高出白釉面,而在魚紋、龍紋下刻劃細線的蓮瓣紋上再塗以釉裡紅彩料。此後不見再有。

    成化時期釉裡紅器紋飾有云龍紋、三魚紋,相比宣德時期魚的形狀已有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尾部的變化更大,呈蘑菇頭形。器底有署“大明成化年制”款,也有無款的。

    弘治時期釉裡紅泛灰黃色,正德時期釉裡紅呈色則過於灰暗。嘉靖時期雖有傳世品,但紅色燒失的現象比較嚴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個字的男明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