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靈魂的感觸
在現在的一些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有人中箭了,但由於箭本身的威力不像現代的槍支可以直接穿透身體,所以導致箭頭留在了身體裡面,但在醫治的過程中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最常見的手段便是直接用力拔出,然後敷上膏藥,過些天便好了?但事實上真的有影視劇中表現的如此簡單嗎,如果你真這麼認為,就太小看弓箭這件利器了。弓箭到底有著怎樣的殺傷力呢?古代到底又是怎樣取箭頭對箭傷進行醫治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陰毒利器——弓箭弓箭之所以能在古代各個時期運用廣泛與它強大的殺傷力分不開!在古代戰爭中,很多人便是直接死於箭下,也有很多人是因為箭傷難治而最終身亡!箭傷不像普通的刀劍之傷,做一些外敷癒合的治療方法就能見效。它深入體內,由於有倒刺,血槽,根本不可能用蠻力直接拔出,如若不能及時取出箭頭,傷者便會因此造成持續的失血,而且傷口不能癒合也會帶來其他的感染,最後走向死亡。而且箭頭還可以進行塗毒處理,使得殺傷力更為強大。
弓箭的歷史發展非常悠久。史前便有石箭,骨箭的出現,到商代的青銅箭頭已經鍛造得非常陰毒了,戰國時期新興的三稜翼箭鏃的血槽增至六個,使箭鏃即便拔出傷口也更難癒合,到宋代,弓箭的製作則更是精細,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稜形的單調,變得更為專業,更具殺傷力,箭傷也就更難醫治了。
古代治療箭傷的方法中國歷史上治療箭傷的方法當然還是有的,但直接拔箭的方法卻不多見!最早的一種治療箭傷的方法在南北朝時期龔慶宣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一書中有記載,書上是這樣說的:
“”如箭在肉中不出,可用半夏和白蘞下篩,以酒服。並且很肯定地說:“(鏃)淺者十日出,深者二十日出,終不住肉中。“”
到了唐代,有著名醫學家孫思邈用瞿麥丸內服;王燾用牡丹與白蘞和酒內服,直到箭鏃自行脫出為止的治法。在《太平廣記》中還有個神奇的拔箭故事,其方法是用米湯(淘米水)去灌注創傷,等到傷口發癢,箭頭鬆動在慢慢將其取出。
在清代時期編著的一部皇家醫典——《醫宗金鑑》中也有過一種關於醫治箭傷的方法,上面是這樣說的:
“箭頭嵌入肉內,鉗不出者,宜解骨丸,納傷口內,(解骨丸方為蜣螂、雄黃、象牙各等分,研末和勻,煉蜜為丸,如黍米大)外用羊腎脂細嚼貼之。覺癢忍之,極癢箭頭漸冒,撼動拔出,即以人尿洗之,貼陀僧膏,可換,傷口自愈。”
這個和太平廣記中的方法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便是中國古代對治癒箭傷的一些方法!有不足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點補充哦。
-
3 # 風鈴不再響660
古人也有方法,用刀沿箭頭側面左右切開,然後取出箭頭,用煮沸冷卻的艾草水清洗後縫合,當然沒有麻藥特別痛,影視上那些直接拔都是亂拍,箭大家不知道它的厲害,我哥就被小表弟玩箭時,一箭射到肩膀上,離著30多米吧,衛生院處理不了,最後到縣醫院,使用手術剪剪開兩邊的肉取出來,因為離著脖頸進哥哥不讓打麻藥,縫了九針,那會兒我們在學校都是搞體育的一般不希望打麻藥。
回覆列表
用刀劃開傷口,取出箭頭。
至於中國古代外科手術,閣下真的想多了,至少華佗時期就在開展外科手術。到了後期,北方遊牧民族創造性地使用雙層絲綢作為防禦的最後一層貼身衣物,遭遇弓箭傷,將絲綢裹住箭頭可非常有效地、及時地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