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味哎兒
-
2 # 億萬馬內
因為一個承載著他的未來,而一個卻見證過他的過去。無論你的生活過得如何,過去總是不如現在好,對不對?那麼你的未來也勢必會比現在更好,至少你自己這麼認為。面對孩子,你總會說,好好學習,別跟媽似的,找個好物件,好工作,以後爭取年薪保證百萬,好好養媽!這樣的話,估計你的父母也曾對你說過,可是你沒做到,也許你做到了,但是那份辛苦只有你自己能體會的了。而每次面對父母,你永遠是孩子,哪怕你已經七老八十,他們依然會重複那句話:多吃點,多穿點,你看你這麼憔悴圖什麼的?別熬夜,少玩手機,多看看新聞,別老看電視劇,跟那誰還有聯絡嗎?要多記得人家的好……一般情況下,他剛開始嘮叨你你就開始不耐煩了,因為他的關懷永遠都是批判性的,你4歲還在尿床他就以為你現在還在尿床,你16歲談戀愛,他就以為你現在還在騙小姑娘,你20歲不好好工作總去網咖包夜,他就以為你現在還不務正業……這就是父母,永遠都在鞭策你,可實際上是因為愛你。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愛聽,你已經是百萬身家了,你父母叫你不要浪費不要買名牌你肯定會說不差這個錢,可等你有一天落魄了,自然這麼說卻也不會放開你的手的還是你的父母。人啊,就是喜歡自欺欺人,過去的自己總有些不為人知的小秘密,父母知道你也知道,可是父母覺得那可能是你最可愛的時候,只要是關於你的事情,他們覺得都值得紀念,所以一見你就嘮叨,可是誰又願意總回顧過去呢?孩子卻是自己的未來,我沒出國留學,孩子能啊,我沒學會繪畫,孩子能啊,我沒打過籃球,孩子能啊,我沒學會程式設計,孩子能啊。 孩子為什麼壓力這麼大,你懂了吧?就是因為孩子是自己的未來,所以才會多多關照,希望孩子能夠完成自己的夢想,然後讓自己臉上有光,一個過去,一個未來,你就知道為什麼人們總是關心孩子多於父母了。
-
3 # 思並快樂著
我覺得不是一些人,而是絕大多數人,更牽掛孩子而不是父母。為何如此呢?嘗試從以下幾點來回答一下。
第一、對孩子你幾乎是完全的付出者,對父母你是完全的索取者。類似於投資,你資金、精力、心血付出越多,你越在意“付出”和“投資”成果。
第二、父母角色一方面來自天性,另一方面來自後天角色扮演的沉澱。人類有天生的同情弱者和憐愛幼小心理。孩子從嬰兒期的牙牙學語,到幼兒期的蹣跚學步,再到青春期的迷茫與掙扎,父母始終扮演的是一個“監護者”和“關愛者”的角色。“積行成習、積習成性”,長期實踐一種行為,扮演一種角色,這種角色意識會慢慢積澱成人性格中的一部分。作為父母,長期習慣了一種“付出者”的角色,行為自然而然就很容易長期停留在一種“付出者”的模式上;作為兒女,長期習慣了一種“索取者”的角色,言行則很容易停留在一種心安理得“接受者”的模式上。
第三、與父母已經高度確定的人生軌跡相比,孩子還處在巨大的、不確定性的人生軌跡中,這種不確定性不僅包括了價值觀、人生觀的不確定性,還可能包括學習、工作、婚姻、家庭等經濟生活層面的巨大不確定性。“確定性”會導致身心層面的“抽離”和怠惰,不確定性往往需要的是身心層面的雙重投入。對於既定人生軌道內行走父母而言,子女的回饋與陪伴可能是“錦上添花”;而對於尚遊走在人生種種不確定性邊緣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投入與支援卻可能是“雪中送炭”。孰輕孰重?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慣性問題,也就是習慣了父母僅給予及享受其給予的慣性傳為習慣的表現,且輩輩傳延下去了。因而孬孩子當父母不給予時不僅發脾氣,有的偷,有的搶,有的奪不到罵,甚至打。而此類人除家裡霸王外,在家外連小女孩都打不過。此常例,且可見到最會打人罵人兇狠者不對熟人用兇狠的現象。即,養出個弱而放賴的孩子了。
養孩子是土語,帶孩子是民語,帶呈:同孩子一起玩外,主要是到野外採集漁獵,將所獲攜帶回家,與家裡人共同享用享受享樂,老人不同居者令孩子送予老人一份,再多餘送親戚鄰里,練出自獲與給予,其毛病才不會出現與發生。仍歸慣性問題。慣性文詞表述為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