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愛毛反裘 反裘:反穿皮衣,指皮毛朝裡。古時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視根本,輕重倒置。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裡盡而毛無所恃邪?’”
本末倒置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出處: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未嘗不本末倒置。”
比權量力 比較衡量兩方面的權力和力量。也用來指衡量兩方面的輕重。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不分軒輊 不分高下、輕重。比喻對待二者的態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不識高低 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一回:“你這小畜生,不識高低!看棍。”
不知高低 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三:“那安媽媽是婦道家,不知高低,便向樂公攛掇其事。”
不知高下 指說話做事不知輕重。
出處: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謝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話兒敢說麼?”
不知輕重 不懂得事情要緊不要緊。
出處:《呂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不足輕重 猶言無關緊要。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寸木岑樓 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後也比喻差距極大。
出處:《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彈斤估兩 形容掂量輕重。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言真道假、彈斤估兩的在日光中烜耀。惹得一市人都來觀看,不住聲的有人喝采。”
等閒之輩 等閒: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
掂斤播兩 掂、播:託在掌上試輕重。比喻在小事情上過分計較。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任憑人說短論長,他不怕掂斤播兩。”
顛斤播兩 較量輕重。常用以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計較微細之事。
出處:《綠野仙蹤》第四四回:“起先不過房裡院外吐些顛斤播兩的說話,譏刺幾句,使如玉知道。”
腹背之毛 比喻無足輕重的事物。
出處:《韓詩外傳》卷六:“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飛不為加下。”
鴻毛泰岱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同“鴻毛泰山”。
出處:郭沫若《戰聲集·〈歸國雜吟〉之三》:“四十六年餘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
鴻毛泰山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緩急輕重 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於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出處: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七:“古之人有至於張空弮、羅雀鼠而民無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結其心乎?此又權於緩急輕重之間而為不得已之計也。”
劍首一吷 吷:象聲詞,形容聲音微小。比喻言論無足輕重。同“劍頭一吷”。
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愛毛反裘 反裘:反穿皮衣,指皮毛朝裡。古時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視根本,輕重倒置。
出處:漢·劉向《新序·雜事》:“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裡盡而毛無所恃邪?’”
本末倒置 本:樹根;末:樹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輕重的位置弄顛倒了。
出處:金·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然非知治之審,則未嘗不本末倒置。”
比權量力 比較衡量兩方面的權力和力量。也用來指衡量兩方面的輕重。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上》:“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不分軒輊 不分高下、輕重。比喻對待二者的態度或看法差不多。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臣所恥也。”
不識高低 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十一回:“你這小畜生,不識高低!看棍。”
不知高低 指說話或做事不知深淺輕重。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三:“那安媽媽是婦道家,不知高低,便向樂公攛掇其事。”
不知高下 指說話做事不知輕重。
出處: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謝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話兒敢說麼?”
不知輕重 不懂得事情要緊不要緊。
出處:《呂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不足輕重 猶言無關緊要。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寸木岑樓 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後也比喻差距極大。
出處:《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彈斤估兩 形容掂量輕重。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言真道假、彈斤估兩的在日光中烜耀。惹得一市人都來觀看,不住聲的有人喝采。”
等閒之輩 等閒: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
掂斤播兩 掂、播:託在掌上試輕重。比喻在小事情上過分計較。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任憑人說短論長,他不怕掂斤播兩。”
顛斤播兩 較量輕重。常用以比喻品評優劣或形容計較微細之事。
出處:《綠野仙蹤》第四四回:“起先不過房裡院外吐些顛斤播兩的說話,譏刺幾句,使如玉知道。”
腹背之毛 比喻無足輕重的事物。
出處:《韓詩外傳》卷六:“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飛不為加高,損一把飛不為加下。”
鴻毛泰岱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同“鴻毛泰山”。
出處:郭沫若《戰聲集·〈歸國雜吟〉之三》:“四十六年餘一死,鴻毛泰岱早安排。”
鴻毛泰山 比喻輕重相差極大。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緩急輕重 指各種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於要辦的和可以慢一點辦的。
出處: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七:“古之人有至於張空弮、羅雀鼠而民無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結其心乎?此又權於緩急輕重之間而為不得已之計也。”
劍首一吷 吷:象聲詞,形容聲音微小。比喻言論無足輕重。同“劍頭一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