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南文化資訊中心

    漢代遺存的石刻作品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多還是極具價值的書法珍品,是漢代書法實物的遺存和見證,也是現代書法家都要臨摹學習的至寶,比如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袁安碑》、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漢司徒袁敞碑》都是為數不多留存下來的漢代篆書精品,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漢甘陵相尚博碑》也是難得的漢代隸書典範。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袁安碑》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漢司徒袁敞碑》民國拓片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漢甘陵相尚博碑》

  • 2 # 藝滴美育

    西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新成就主要突出的表現在大型紀念性石刻,以及園林陵墓裝飾的雕刻上面,下面來說一下一些重要的作品。在1985年,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北郊小安社村發現的一對裸體石人是目前為止,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刻。這一對人物都是用青石雕刻而成的,一男一女,男像高174釐米,女像高160釐米,這兩個人物的造型極為相似,而原來存在陝西省長安常家莊村北的牽牛像和斗門鎮,這組牽牛織女像是中國目前現存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時刻。這組石像造型簡潔,風格古樸,而在西漢時期比較有紀念性意義的大型石刻,就是霍去病墓石刻,現在存於陝西興平道長村西北,是為了紀念霍去病在河西戰役中取得的關鍵性勝利。另外,還有一組比較有紀念性意義的就是馬踏匈奴石刻,這種石刻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典範,也標誌著西漢紀念碑雕刻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而在東漢時期人像的造型多,採用方柱形的石材雕刻而成,這種石材運用起來,有一種凝重雄健的風格,而東漢時期的石傭關於馬的雕刻,在馬腹與基座之間加入了鏤空的處理,這標誌著圓雕技藝更加成熟,在東漢時期的石刻上的新成就,主要體現在大型的石辟邪上,這種石辟邪造型矯健。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末期而在東漢時期,中國就已經有關於佛教美術的創作了。

  • 3 # 文藏

    唐 乾陵神道石刻

    李賢注《後漢書·中山簡王焉傳》說:“墓前於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神道一般指陵墓前開築的大道,寬百米,是與四條羨道相連線的地面上的道路,以東神道為主要道路,不允許任何人侵佔。著名陵寢制度研究專家楊寬先生指出,在墓前開築神道,應和當時盛行上墓祭祀的禮俗有關。如同宮殿一樣開築便於群臣朝拜的大道。石像生則是神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載:“秦代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之屬;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屬,皆以表飾墳壟如生前之象儀衛耳。”這些石刻被成對佈置在神道的左右兩旁。

    秦漢時期,陵墓上開始出現石刻雕塑。霍去病墓形狀像匈奴居地祁連山,冢上有堅石,冢前有石人、石馬,至今尚存有馬踏匈奴、躍馬、臥馬、臥虎、野人食熊、異獸食羊、臥豬、臥牛、石魚等十數件,是中國現存早期石雕群中體積最大的圓雕作品。

    西漢 馬踏匈奴石雕 霍去病墓茂陵石刻 現藏茂陵博物館

    最具代表性的“馬踏匈奴”是一件紀念碑式的雕塑,一匹駿馬神態巋然,蹄下踩著一持弓握箭的匈奴人物形象,作掙扎狀。駿馬威武雄勁,匈奴卑瑣醜陋,形象地表現了墓主人抗擊外來侵擾,保衛國家安寧的英雄氣概,所以這被視為中國古代第一個主題明確的紀念碑式雕塑。

    霍去病墓石刻,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少府屬官“左司空”署內的石匠所雕造。作者運用循石造型方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於一體,使作品兼有寫實與寫意的風格。

    東漢 石辟邪 高190cm 長297cm 寬90cm 1992年12月孟津油坊村出土 現藏洛陽博物館

    茂陵石刻雖然具有紀念意義,但從陵墓形制來說,仍然有一定的隨意性,並沒有形成陵墓石刻的規制。事實上,除了陝西城固張騫墓前有一對石獸之外,其他西漢陵墓前,絕少發現有石刻。而按照一定規格在陵墓前放置石刻,則始於東漢。漢代喪葬禮俗日益完備,墓葬形制、墓前石刻的確立為中國陵墓形制及石刻的形成奠定了一個最基本的輪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對外貿易具體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