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dazhu2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先天不足的,可以通過後天調養補足,同樣可以延年益壽;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視後天脾胃的調養,久之就會多病減壽。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食物進入胃以後,由胃進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將其變成食糜,然後由脾進行消化、吸收,化生為精微營養物質。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與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應相互協調,才能正常發揮。脾為陰土,喜燥惡溼;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脾的運化有賴於胃陽的動力,胃的受納有賴於脾陰的資助,而且不燥不溼、不冷不熱,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完成納運過程。脾惡溼故多溼證,胃惡燥故多燥證,臨床常見脾虛溼困、胃陰不足者。

    胃主降濁。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後,必須下行進入小腸,才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為和;脾主升清,脾氣上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輸布到全身發揮其營養功能,故脾以升為順。

    脾與胃居於中焦,是升降的樞紐,其升降影響著各臟腑的陰陽升降,因此脾胃健運,臟腑才能和順協調,元氣才能充沛。所以,在調理機體時尤其注意調理脾胃氣機。

    脾胃居中土,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臟對五行,很容易出現相生相剋的疾病傳變現象。所以《慎齋遺書》有言:“脾胃一傷,四髒皆無生氣。”

    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原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反之,若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退,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平樂王安國和採桑子歐陽修,少年遊柳永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