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春晚
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
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楊花。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於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於“昨夜雨疏風驟”,南園今朝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於是,他彷彿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象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感,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後,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惜如今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汙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彷彿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絃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憐,即北齊後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後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遊子。這裡,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託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後,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採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欄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百花過後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凋殘的落紅,任遊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飄飛的柳絮迷迷濛濛,垂柳拂著欄杆,整日裡暖風融融。 喧鬧的笙歌散盡,遊人離去,我才頓然發覺西湖之春的空靜,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簾,一雙燕子穿過細雨濛濛,翩翩回到巢中。
少年遊 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棲。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
【譯文】:
揚鞭打馬行至長安古道,馬兒遲遲不前。路邊高高的柳樹上,幾隻鳴蟬叫得人心煩意亂。夕陽西下,飛鳥隱沒在長空之中,而夕陽隱沒則更在飛鳥之外,郊原上寒風四起,只見天蒼蒼,野茫茫,雙目望斷而終無一歸處。
往事如雲,一去不返,消散得沒有一點蹤跡。舊日的歡愛約期,哪裡可以去追尋啊?早年失意之時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冷落荒疏,而當日在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情景。
●清平樂·春晚
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
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楊花。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畫,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於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於“昨夜雨疏風驟”,南園今朝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於是,他彷彿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象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感,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雨過後,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惜如今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汙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彷彿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絃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憐,即北齊後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後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里關山,追尋天涯遊子。這裡,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託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後,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採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濛濛,垂柳欄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百花過後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凋殘的落紅,任遊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飄飛的柳絮迷迷濛濛,垂柳拂著欄杆,整日裡暖風融融。 喧鬧的笙歌散盡,遊人離去,我才頓然發覺西湖之春的空靜,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簾,一雙燕子穿過細雨濛濛,翩翩回到巢中。
少年遊 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棲。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
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去年時。
【譯文】:
揚鞭打馬行至長安古道,馬兒遲遲不前。路邊高高的柳樹上,幾隻鳴蟬叫得人心煩意亂。夕陽西下,飛鳥隱沒在長空之中,而夕陽隱沒則更在飛鳥之外,郊原上寒風四起,只見天蒼蒼,野茫茫,雙目望斷而終無一歸處。
往事如雲,一去不返,消散得沒有一點蹤跡。舊日的歡愛約期,哪裡可以去追尋啊?早年失意之時的狎玩之意興,既已經冷落荒疏,而當日在一起歌酒流連的“狂朋怪侶”也都已老大凋零。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