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6927708799

    儘管太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但是由於太陽的高溫狀態,人類不可能像探測月亮一樣到太陽表面去進行實地考察,要想深入地瞭解太陽,主要依靠太陽發出的光。對Sunny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167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間學生宿舍裡,後來成為大物理學家的牛頓(1642~1727)做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實驗。他讓一束太Sunny從窗洞射進來,並穿過一塊三稜鏡,這時奇蹟發生了:原來的一束白光擴充套件成一條美麗的彩色光帶,就像雨後彩虹一樣,呈現出紅、橙、黃、綠、青、藍、紫等種顏色。這個實驗說明,白色的太Sunny實際上是由上述幾種不同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這條美麗的彩色光帶就叫做太陽的光譜。光究竟是什麼呢?牛頓認為,光是一種微粒,一束光就是一連串小粒子,像連珠炮似地從光源射出。而與牛頓同時代的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1629~1695)卻認為,光是一種波動,就像水面上盪漾著的波浪,一起一伏地向前傳播。經過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不斷研究和探索,到20世紀初期,人們逐漸認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動和微粒兩種性質。就傳播的方式來說,光是一種電磁波;但它所輸送的能量卻凝聚成一顆顆光子。我們平時所看見的太Sunny,是人的眼睛所能感覺的光波,即可見光。事實上,除了可見光之外,太陽還發射許多種看不見的光線,如紅外線、無線電波、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等,這些都是電磁波。各種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是一樣的,都等於光速c,在真空或空氣中約為30萬千米/秒;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的波長和頻率。在速度c、波長λ和頻率γ這3個物理量之間存在一個關係式:c=γλ。太陽可見光透過三稜鏡之後能夠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就是因為不同顏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長,不同波長的光在三稜鏡裡的折射情況不同,因此它們在穿過稜鏡之後就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了。不同的電磁輻射,是由不同的物質或者是不同的物質狀態發出來的,並且各種物質又會對輻射產生反射、折射、吸收、散射、偏振化等多種作用。輻射和物質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絡。天文學家透過研究太陽輻射的性質以及物質對輻射的影響,就可以得知太陽的物理狀態和化學成分了。因此,我們說太陽發出的輻射是向我們傳遞太陽資訊的忠實使者,而太Sunny譜就是太陽輻射的真實記錄。自從牛頓發現了太Sunny譜之後,科學家們又繼續對它進行了不斷地深入研究。從19世紀末期以來,還製造了很多太Sunny譜儀,專門用來拍攝太陽的光譜。人類進入空間時代近幾十年以來,人們又從太空中拍到了太陽的X射線和遠紫外線的光譜。太Sunny譜裡的學問可多著呢。原來,它並不僅僅是一條簡單的連續光譜(即彩色光譜),在連續光譜的上面還有許許多多粗細不等、分佈不均的暗黑線,共有2萬多條。這些暗黑線叫做吸收線,它是1814年由德國化學家夫琅和費(1787~1826)首先發現的,因此也叫夫琅和費譜線。另外,在連續光譜上還有成千上萬條明亮的譜線,叫做發射譜線。天文學家們剛剛看到如此錯綜複雜的太Sunny譜時,就好像是面對一部神秘難解的天書,暗的吸收譜線和亮的發射譜線各說明了什麼問題呢?1870年,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1824~1887)發現了關於光譜的3條定律:①熾熱的物體發出連續光譜;②低壓稀薄熾熱氣體發出某些單獨的明亮譜線;③較冷的氣體在連續光源前面產生吸收譜線。有了基爾霍夫的三條定律,天文學家透過對太Sunny譜的分析和研究,對太陽大氣的結構、物理狀態、化學成分以及太陽活動的性質等等,都有了越來越深入的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mate10pro作為年度旗艦機為什麼選用OLED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