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隴西成紀人
-
2 # 上將噯福斯
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諸葛亮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北伐。
前四次都是首先進攻涼州。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一改往日作風,出斜谷,兵鋒直指長安。
司馬懿對將領們說:"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將領們就沒事了。”
根據這樣的記載,似乎諸葛亮又犯了一個愚蠢的錯誤,沒有大膽的響動進攻長安,而是佔據五丈原,從而錯過了良機。
其實,所謂司馬懿的高論,實在不怎麼高明。也可能是故意釋放煙霧彈,誘導諸葛亮犯錯誤。我們來看地圖。
武功在曹魏據點郿縣以東,長安以西。如果諸葛亮真的從武功向東冒然進攻,魏軍就可以從郿縣出擊,輕而易舉佔領五丈原和斜谷口,切斷蜀漢軍隊的糧道和退路。十萬蜀漢軍隊就被包了餃子了。
蜀漢軍隊前有長安堅城,後有曹魏大軍。糧道又被切斷。不出一個月就會崩潰。
所以,司馬懿所謂“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是個不折不扣的損主意。
司馬懿的軍事水平,實在不怎麼樣,面對諸葛亮,他只會躲在王八殼子裡堅守不出。野戰沒有不敗的。李世民最看不起他:
評價說:"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諸葛亮當然不會這麼笨。他選擇了五丈原。佔領五丈原,又很多好處:
可以確保斜谷口,進可攻、退可守,糧道不斷。諸葛亮北伐,常常因為軍糧不濟,被迫撤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從漢中王涼州運糧,路又遠又險。後勤十分困難。
從漢中出發,經過“斜谷”穿越秦嶺進入關中平原,路要近的多,運糧也方便的多。
五丈原就在斜谷北口,佔領了五丈原,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第二,渭水河畔,土地肥沃、灌溉方便,適宜屯田,可以解決軍糧問題。有了前幾次北伐的經驗教訓,諸葛亮認識到消滅曹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打持久戰。沒有充足的糧食,就不能長期堅持下去。
因此,諸葛亮開展屯田來保障北伐大軍的糧食供應,一邊打仗、一邊種糧,紮根關中、長期對峙。
涼州乾旱少雨,地瘠民貧,不適合屯田。關中平原,則是開展大規模屯田的最佳選擇。
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已經在關中平原佔領了一個鞏固的戰略據點。並以此為依託,開展屯田,整軍練兵。假以時日,糧草充足,再也不用從漢中運糧草,發動北伐也不用千里奔襲。蜀漢軍隊從五丈原可以不斷向周邊郡縣蠶食,一步一步佔領關中平原。
可惜天不與時,諸葛亮終於選對了戰略戰術,時間卻沒有了。
回覆列表
基於當時的歷史實際情況,蜀華人口少,直接導致蜀軍兵力不足,其次導致其糧草匱乏,直接北上攻取長安,即使諸葛亮採用魏延的計策,從子午谷出兵,估計魏軍已經大軍埋伏好了就等他們自投羅網,司馬懿是軍事家,也是謀略家,魏延能想到的,司馬懿早就想到了,大家如果讀《三國演義》小說的話,在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一章,司馬懿開頭就與其子司馬昭商議,如果諸葛亮從子午谷出兵怎麼辦,司馬懿首先肯定此策略諸葛亮已經考慮過了,至於為什麼不會從子午谷出兵,那是因為諸葛亮用兵一向謹慎,不會拿蜀國的命運去賭一把的。所以,司馬懿敢肯定諸葛亮萬萬不會從子午谷出兵的。即使出兵,司馬懿已經早有安排,不可能讓諸葛亮從子午谷安然無恙的透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