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fccvvbhg

    長亭送別·端正好這支曲詞是歷來公認的寫景名句。相傳王實甫寫完此句後,思慮殫盡,撲地暈厥。曲子寫的是秋景,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是透過蕭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的悲涼的心情,這是值得商榷的。 我認為這幅秋景的基調不是悲涼蕭瑟的,此曲點染了一幅空間廣闊、色彩斑斕的圖畫:藍天白雲,黃花滿地,西風漸緊,北雁南飛,霜林染紅。此曲其實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一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這裡,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開闊壯麗的秋景,色彩明麗,暢人眼目,大片的色塊呈對比關係,畫面鮮明、絢麗、活躍,給人明快愉悅之感。最能代表秋之蕭瑟的“黃葉”在范仲淹的筆下尚且不悲,何況是色彩更加絢麗的“黃花”呢?因此,“碧雲天,黃花地”一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再加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樹葉,真是“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作者如椽大筆,由頭頂之天至腳下之地,從耳邊之風到眼中之歸雁,大塊設色,只捕捉幾樣形象,就構成了一幅由藍、黃、紅構成的立體感極強的絢爛秋景圖。 其實,范仲淹的詞上闕的景物雖然色彩斑斕,下片卻轉入抒發旅途中的愁緒,表現悲涼的思緒,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此手法在古典詩歌中是很常見的。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而前兩句卻勾畫了一幅濃麗的春日畫面,極言春光融洽。其實詩人正是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再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詩歌極力展示了軍中士兵們興奮地起舞,徹夜狂歡作樂的場面,可是軍中狂歡離不開一種基調:慷慨中透著悲傷,歡快中雜著淒涼,越寫場面的熱烈喧鬧,越襯出兵士們難以排遣的悲愴沉悶的心境,而這正是本詩抓住讀者心靈,使之感到震慄的地方。這就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所帶來的藝術效果。 “端正好”曲詞也是這種手法。曲詞中的“曉”字告訴我們,長亭送別是從清晨開始的。碧雲天,黃花地,雁南飛,霜林醉,這正是剛走出家門的崔鶯鶯去長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坐在車裡,看到這大好的秋光,鶯鶯無限惆悵傷感。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從此都不會屬於她。“北雁南飛”,那南飛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溫暖的家的。雁亦如此,人何以堪?而她崔鶯鶯的家呢,那是一個沒有自由、講求門第、熱衷功名的深宅府第。和張生從最初彼此對才貌的傾心,到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也隨之更加深沉而真摯,真正成為一種心靈上相契合的情感。這些都給了客居途中、喪父的悲傷尚在崔鶯鶯以莫大的安慰,“腿兒相挨,臉兒相偎,手兒相攜”的溫存使自己的心情剛剛得到些許釋放,沒想到……她甚至會想到,假如張生此時不是上京趕考,而是與她去郊外遊玩,那該是何等的愜意和幸福啊!“母親啊,你為什麼要逼張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們為什麼重利輕情?”這是此時此刻崔鶯鶯在心裡的吶喊。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楓林自然就灑滿了離人的紅淚。最後一個“淚”字,使全篇景物都閃耀出別離的淚光,它們都成了傳情之物。這幅畫面,色彩熱烈。在熱烈的色彩之下,一對戀人躑躅於即將分手的路上,自然景物與人物的心境形成巨大的反差,這是以美的意境營造悲的氣氛。 有人認為開頭的寫景描繪的是寥廓蕭瑟的意境,以此來襯托離人的愁緒,如果是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毫無寫秋景時常見的衰颯之氣,與離別的場面和情調是不相合的,而這恰恰是作者的匠心之處,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從而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這比哀景寫哀情更能創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O(∩_∩)O 希望對你有幫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電池長時間不用,可以存放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