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年幼的嬰兒解釋家庭規則,是很好的舉動。但直到孩子至少2歲之前,家長也不能指望他能理解或遵守這些家庭規則。又或者即使孩子似乎理解了這些規則(例如,當家長堅定地提醒孩子不要觸控爐子的時候,他會離開),他也需要幾年的時間來培養良好的自制力。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專注於探索和“測試家長的極限”,所以不要太期望他能遵守規則或使用良好的判斷力。
1.在給小孩子講授規則時,耐心是關鍵。
2.把注意力集中在家長想要鼓勵的行為上。
小孩子不太可能學習嚴格的自律能力。為了家長自己的理智,儘量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其他孩子的行為進行比較——要知道每個幼兒表現自我控制和遵循指示的能力千差萬別,而且發展速度也更不相同,所以不要過度比較,到頭來鬱悶的還是家長自己。不如試著稱讚孩子做得好的行為上,這樣不僅孩子開心,家長也能有好心情。
3.多次、具體解釋。
請記住,孩子每天會遇到好幾次陌生的情況,對孩子來說,一條明顯的規則可能對他們沒有意義。家長需要反覆解釋規則,經常給孩子重新定位。例如,孩子第一次使用蠟筆,他可能不知道他應該只在紙上使用它們。如果他一開始在咖啡桌上塗鴉,家長要說:“我們讓彩色只出現在紙上吧。”如果他繼續在傢俱上畫畫,就把孩子手裡的蠟筆拿走,帶他去做另一個活動。在孩子理解和記住規則之前,家長可能需要堅定地重複好幾次。
4.堅持執行規則,確保其他家庭成員也遵守規則。
看到家長做了一些不被允許的事情,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他可能會得出結論:畢竟,規則並不那麼重要。所以每位家庭成員,尤其是大人都要貫徹實行家庭規則。
對一個年幼的嬰兒解釋家庭規則,是很好的舉動。但直到孩子至少2歲之前,家長也不能指望他能理解或遵守這些家庭規則。又或者即使孩子似乎理解了這些規則(例如,當家長堅定地提醒孩子不要觸控爐子的時候,他會離開),他也需要幾年的時間來培養良好的自制力。
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專注於探索和“測試家長的極限”,所以不要太期望他能遵守規則或使用良好的判斷力。
1.在給小孩子講授規則時,耐心是關鍵。
2.把注意力集中在家長想要鼓勵的行為上。
小孩子不太可能學習嚴格的自律能力。為了家長自己的理智,儘量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其他孩子的行為進行比較——要知道每個幼兒表現自我控制和遵循指示的能力千差萬別,而且發展速度也更不相同,所以不要過度比較,到頭來鬱悶的還是家長自己。不如試著稱讚孩子做得好的行為上,這樣不僅孩子開心,家長也能有好心情。
3.多次、具體解釋。
請記住,孩子每天會遇到好幾次陌生的情況,對孩子來說,一條明顯的規則可能對他們沒有意義。家長需要反覆解釋規則,經常給孩子重新定位。例如,孩子第一次使用蠟筆,他可能不知道他應該只在紙上使用它們。如果他一開始在咖啡桌上塗鴉,家長要說:“我們讓彩色只出現在紙上吧。”如果他繼續在傢俱上畫畫,就把孩子手裡的蠟筆拿走,帶他去做另一個活動。在孩子理解和記住規則之前,家長可能需要堅定地重複好幾次。
4.堅持執行規則,確保其他家庭成員也遵守規則。
看到家長做了一些不被允許的事情,這會讓孩子感到困惑,他可能會得出結論:畢竟,規則並不那麼重要。所以每位家庭成員,尤其是大人都要貫徹實行家庭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