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抱庸詩書

    古代中國的婚俗初步成型是在周朝。此前,掠奪成親是主要形式,因搶婚多在黑夜進行,婚姻起初便稱為“昏因”,也就應了“昏時成親”的時景。隨著文明的進步,搶親逐步為媒妁說親所取代,拜堂大禮和婚宴則約定俗成在黃昏時舉行。

    古代婚俗儀式各個時期、不同地域,也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包含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程式步驟,並稱“六禮”。

    納采就是議婚,男方請媒人上門提親,女方如同意議婚,男方再備禮去女家行求婚之禮。 問名就是在求婚之後,託媒人請詢問女方生辰八字與姓名,為合婚儀式作準備。納吉又叫“訂盟”,也就是定親,男方要奉上定婚信物。納徵就是男方往女方家下聘禮。請期是送完聘禮後,選定大婚日期。 親迎則是新婿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式。

    古代婚姻十分講究,禮節也遠比今時更繁瑣,貫穿其中的還有花轎迎親、新娘障面、 撒谷揚豆、 拜堂成親、 花果撒帳、 安床坐帳等程式環節。

  • 2 # 穿插游擊隊

    今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結婚都是在上午,並且一定要在正午12點之前,只有二婚才會在下午辦婚禮。但是天津除外,據說天津市區裡的人都是在下午舉辦婚禮。而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是在下午甚至晚上結婚。那古人結婚是在什麼時間呢?

    古人結婚多是在黃昏傍晚時分,結婚的“婚”字,最初就是代表黃昏的意思,“婚”字是通“昏”字的。唐朝的《儀禮註疏》就說:“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在下午黃昏結婚,是自周朝就有的悠久傳統。

    古人下午結婚並不是草率的決定,而是沿襲了上古時代搶婚制度中的傳統。早期人類社會的婚姻制度並不成熟,也沒有明媒正娶一說。最初都是群婚,還是族內群婚,就是說你的老婆都是你的姐姐妹妹們。總在一個群體裡結婚,時間久了,多少有些視覺疲勞。而且有時候部落內的女人還不夠用,畢竟蛋糕太小了不夠分。作為補充,原始居民就到族外其他的部落搶女人回來結婚,稱為掠奪婚,也叫搶婚。

    搶婚的時候,部落的男子組隊衝進對方部落,看見型號差不多的婦女,扛起來就跑,搶回去就是自己的媳婦。既然是搶,就要選擇夜色漸暗的黃昏,這樣的天色有利於行動隱蔽。有的朋友可能會說,那半夜去搶豈不是更好嗎?月黑風高啥也看不見,更隱蔽!是啊,半夜啥也看不見的確隱蔽,但搶媳婦時臉也看不見,搶回來是個大媽咋辦?萬一搶回來個男的豈不更糟心?所以上古時代的搶婚都選擇在黃昏。後來的婚姻制度演進為明媒正娶了,但婚禮的時間依舊沿襲了上古的傳統。

    其實人類的很多行為與傳統都對映著上古時代生活的影子,婚禮習俗就是典型的代表。比如說自古以來傳統的中式婚禮中,新娘子都要頭戴蓋頭。有的學者就認為:戴蓋頭的目的是矇住新娘的眼睛,防止新娘認出回家的路,其目的和土匪綁票時矇住人質的眼睛是一個道理。

    黃昏結婚是古代中原地區的傳統,後來,隨著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原先中原地帶的漢族人便衣冠南渡,遷往江南地區。他們在南遷的同時,也將中原文化和習俗帶到了南方,所以今天很多南方地區就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區的風俗習慣,結婚也多選擇在下午進行。而北方胡漢雜居,原有的一些中原的傳統習慣也就漸漸消失了。

    今天,古老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在南方地區保留較多,特別是廣東、福建。從某種角度講,傳統文化越往南越漢化,越往北越胡化,胡漢結合,就是當今的中華文化。

    最後,我們再來解決本篇開頭的問題:為何天津地處北方,卻也選擇下午結婚呢?難道天津保留了中原傳統文化?並非如此。婚禮的時間選擇,既有先天傳統的遺留,也有後天因素的影響,天津就屬於後者。天津下午結婚的習俗與碼頭文化有關。天津過去是繁忙的碼頭,人們的生活與碼頭密切相關。很多天津人上午都在碼頭忙活做事,沒有時間幹別的事,只有下午才有空聚在一起舉行婚禮。久而久之,天津人就形成了下午結婚的傳統,並延續至今。

    總結下來,最初的結婚之所以都是在黃昏,因為不是結婚,而是“劫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王子經歷了什麼後才遇見那六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