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啥意思?終生之好,畢生為之,為何限定"臨池四十年″?

    "臨池"之義,非"臨帖"也。

    不離硯池弄翰墨,幹到老學到老,眼高手高取法高,方是書法學人之正道。

    當今書法之途,作兒戲者玩玩而已,為名利者只存一投機心理。沐猴之冠,朝三暮四。三年功夫入國展,會員丶理事丶協會長。功成名就,遊走天下大忽悠,名利雙收,認為出頭有日,即可收手不再刻苦用功了。

    的確,若果如此,誰去臨池四十年,四年都嫌多。

    古人毛筆書法,為文人終生之用途。學以致用,為文為藝之方便,格高術精者以作品名世,卻絕少創作專業戶。以鬻字為生者,已歸末流匠人。

    學問終生不能飽,書藝到老未必精。一日臨帖,一日作,卻還都是成功成名的大佬。

    今人對書法的意識作略,一是褻瀆,一是敗壞。稍作利用者,論技不論道,不作砥礪推敲功夫,皮毛小成,搦管即是"書法"。誰論持久戰,長作真功夫!

  • 2 # 空谷山人

    臨池四十年太簡單了,人人都能,就如同吃飯,誰都吃一輩子不止四十年,有幾個成了名揚天下大廚。臨池也同樣。不研究永遠只是個抄書匠。

  • 3 # 李行子

    臨池40年與幾十年如一日,是相同的意思,表現出做事的信心和決心,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契而不捨的學習精神,是一個人走向成功勝利的法寶。對於書法臨池而言,40年如一日,會有什麼效果和結果?筆者實踐經驗告訴我:學書法不得法,到老一場空,尤其是書法的筆法不解決,臨寫十年二十年四十年甚至一輩子,與古人的名帖名碑無法對話,必真度很難達到一個高境界水準,更難創作出高水平的書法作品。臨池4O年,首先要尋法得法求法,一是筆法,二是漢字結體大法,三是大自然法則如何應用到書寫書法中去的法則,四是書法的氣和書法的韻,氣韻如何合一,等書法問題。明白清楚深刻理解認識了這些問題,不需臨池40年,就可達到一個較高的書法境界,常常能創作出:既有法,而又無法的書法作品。

  • 4 # 方圓居老錢

    我感覺,一般的書法愛好者,只要壽命允許,做到堅持臨池四十年不應該是個多麼難的事。

    一、愛上書法,就應該是一生的相伴,不離不棄,永遠相隨。

    這個話乍聽有此曖昧,就象是對情人的表述。其實真正愛好書法的人,還真就是把書法作為自己的“愛”來相待的。他們往往會堅持每天臨池寫字,樂此不疲,不管自己的名氣多大,財富多足。象著名的書法大師啟功先生,從小 寫字,直至臨終前還在伏案書寫,他的臨池時間恐怕要按兩個四十來計量了吧。

    二、只要壽命允許,一般的書者都 能做到四十年的臨池時間

    按照我上面的表述,真正的書法愛好者會把書寫作為一生的雅事來做,每天不臨池就會覺得索然無味。很多書法愛好者從幾歲的童年開始寫字,到老死之時,可能會有六、七十年的臨池時間,甚至會更長。即使象我這樣半路出家的書者,四十歲開始寫字,我感覺達到四十年的臨池也完全有可能。且我一直信心滿滿。

    當然,做到臨池不輟,本身也是一種俯仰和寄託,還有極大的養生功能。願每一位書者都能做到臨池四十、六十,甚至八十不輟,可否!

  • 5 # 祥壽

    【“臨池”的典故源於晉衛恆之《四體書勢》】

    後世就把這個典故故事用著刻苦學習樣代曾鞏之《墨池記》裡就有這麼一個人:“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其為故跡,豈信然邪?”

    筆者從小記事的時候,我的父親曾教誨並推薦祖上留傳下的明清版的《四體書勢》之《墨池記》,告知我無論學習什麼就要像書中描寫的那樣,要堅持一輩子。為此,筆者從小記事起,刻苦用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風雨兼程不分日夜。

    題主問答中的“臨池”四十,如果筆者從小記事起算到現在花甲開外,粗打粗算何止堅持四十年,但用“臨池”一說,筆者不敢講也不適合講,用刻苦學習文化與藝術四十年開外這還差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高石膏強度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