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linliang181

    鸚鵡魚為什麼會變白

    一般鸚鵡魚的體色是遍身通紅的,然而,有的魚友會發現家中的鸚鵡魚在養了一段時間後會有褪色的情況,顏色漸漸褪成白色或者變黑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探究吧!

    1.注射色素。在魚販那裡的時候被注射了色素,回來後色素逐漸消失,所以鸚鵡魚漸漸變白。

    2.飼料。鸚鵡魚從小就是靠吃加了曾紅素的飼料才能變紅的,可能是你的飼料問題,要買那些帶有曾紅效果的飼料喂他們,否者們它的顏色就會慢慢變白。

    3.環境。鸚鵡魚剛到一個新的環境,會有一段時間顏色變白的;等它們都適應了就會漸漸變回來的。

    4.水質。鸚鵡魚在剛換水的頭2~4小時內,顏色會變淺,但很快就會恢復紅色。同樣,如果4天以上不加入新水的話,在水質惡化的環境下,鸚鵡也會變白。所以,一般2~3天換一次水,一次換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保持水新可以保證鸚鵡不退色。

    5.魚病。如果鸚鵡魚得了白點病,可能會引起褪色的某些部位的顏色褪了,甚至變成白色。

    6.溫度。雖然說鸚鵡魚對溫度的適應力強。但其實鸚鵡魚又對溫度相當敏感,它在低水溫和水溫劇烈變動的情況下,顏色也會變白。

    7.受驚。紅鸚鵡受驚嚇後會出現褪色現象。

  • 2 # 使用者6680448581893

    鸚鵡魚的常見病是白點病,直徑約0.8mm,為肉眼可見的小白點。在水溫18-23℃的情況下,小瓜蟲常寄生在魚的皮下、尾鰭和鰓部,吸食魚體組織的營養,並刺激魚體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魚體表形成一個個白色膿泡,遍佈魚全身。熱帶魚患此病時,表現在魚鰭上先出現白點,魚兒顯得精神呆滯、漂浮於水面,很少活動。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遊動蹭癢。嚴重時,導致魚體周身密佈白點、停止攝食、肌體消瘦、呼吸困難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約為5~10天。因小瓜蟲不耐高溫,一般25℃以上就會停止發育,當水溫升至28~30℃時,就會自然死亡。因此對患白點病的熱帶魚來說,治療並不太麻煩。只須將水溫維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後,魚體表的胞囊就會全部脫落。

    如果此時在輔以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用藥物治療時,可在魚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亞汞作藥浴處理。對病重的魚,可用2ppm的硝酸亞汞或0.5ppm孔雀石綠溶液侵洗病魚2-3小時。當病魚症狀消失後,要及時更換新水,以免時間太長引致魚的汞中毒。預防此病只須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溫,引進新魚時先將新魚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鹽水浸泡消毒後才放入魚缸,一般就能杜絕白點病的發生。

    白點病的症狀: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消瘦,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後期體表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

    白點病的發生環境: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上下波動小瓜蟲繁殖,15—23℃的水溫最適於小瓜蟲繁殖。

    白點病的治療方法:無論使用什麼藥物首先要提高水溫到30度。可利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方法,促使產生在魚體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長速度,使他們從魚體表面脫落。治療藥物:1。也可用5%鹽水浸泡數天;2。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3。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4。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藥液浸泡3~5天;5。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藥液浸泡30分鐘;6。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鐘,每天2次

    治療待白點消失後,仍要用藥一段時間使未附著魚體的小瓜蟲死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亮劍》中,長征時李雲龍都能搞到牛肉吃,為何到了趙家峪卻只能吃貼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