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達臊

    漁 父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 文 屈原被放逐以後,來往於江潭之間,在水邊且走且嘆息,看起來憔悴枯瘦,一副病態愁容。漁夫看到了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流落到這個地方來呢?」屈原回答說:「全天下的人都汙濁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漁夫說:「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是不會執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夠配合時局轉變作為。全天下都汙濁了,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汙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麼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麼要思慮得那麼深遠,表現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淨才戴上;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淨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潔淨的身體去承受汙穢的東西呢?寧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魚肚裡;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呢?」漁夫微微一笑,敲擊著船板要離開了,一面唱著歌說:「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汙濁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腳!」然後就離去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注:「滄浪之歌」復見於《孟子.離婁》,講述孔子聽孺子唱出滄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誡 弟子,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選擇)之道。水清只是清水,水濁僅是濁流,濯纓濯足皆憑自決 ,但這是逆解發揮,若順取發揮,應是漁父誦歌之意,勸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說「眾人皆醉 我獨醒」,應有倒過來說「眾人皆醒我獨醉」之胸襟;由是隨波逐浪 ,或能潛移默化,縱無前景,也樂得逍遙(此逍遙自當與個人快樂或縮頭烏龜式的安逸詳細 分辨)。]

  • 2 # 使用者2786549091155

    意思是:世人都清醒唯獨我迷醉了。

    出處:原句出自於戰國時期《楚辭》中的《漁父》。

    原文節選: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譯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麼,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擴充套件資料

    兩種不同的處事思想,漁父的隨波逐流、明哲保身跟屈原的錚錚鐵骨、不妥協精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被世俗同化,一心為了國家發展與安寧,心裡裝的始終是國家,寧可投入湘流葬身魚腹也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可歌可泣!

    他的心中有自己的信念,不為外界所動搖,更不願顛倒黑白的世俗玷汙了自己的一身正氣,他如聖潔的雪花,一旦沾染了“髒東西”,便香消玉殞。面對死亡,沒有一絲恐懼,始終如一的堅信自己的信念。

    臧克家說過“有的人死了,他永遠活在人們心裡”,雖然肉身葬於江流,可是他的桀驁風骨卻深深的留在了人們心中,那個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勇於站出來說真話。

    在喪失信念、苟全性命的人眼中,他是傻子一個,可是卻不知真正傻的人卻是他們自己,在其位而不謀其政,謀其政而不諫其言,以己之私慾而使國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實則該殺。

    不論世俗多麼“燈紅酒綠”,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原則,現在種的因,以後必會得到果,也所謂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車裡的氣味都含有什麼化學成分,對人體有什麼危害,越詳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