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哆啦隨意門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1、在教育目的方面

    他確立了培養“仁人”、“君子”、“士”等不同層次與規格人才的目標,並進而提出了“學而優則仕(《子張篇第十九》)的主張,這對打破貴族世襲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2、在教育作用方面

    孔子提出了“為政以德”和“庶富教”等思想,充分肯定了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的具大影響,把教育工作視為“安邦治國”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他還認為教育對人性的發展與完善也具有積極影響,他提出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第十七》)的樸素唯物主義命題,肯定了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似的,個性差異則是後天習染的結果。

    3、在教育物件方面

    他不僅提出了“有教無類”(《衛靈篇第十五》)的口號,而且還提出了“自行束脩以上,吾幹嘗無誨焉”(《述而篇第七》)的寬厚的招生條件。這表明,在什麼人可以入學受教育的問題上,他主張不受族類、地域和等級限制的。事實上也正是這樣,在孔子的私學中,純屬貴族出身的弟子寥寥無幾,多數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而且來自不同的諸侯國。可以說,他創辦的私學,擴大了招生範圍,衝破了“學在官府”的束縛,適應了“文化下移”的要求,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4、在施教的內容方面

    孔子極其重視德育教育,把德育放在整個教育的首位,主張“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述而篇第七》),“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篇第一》)。孔子把“仁”視為德育內容的核心,強調“仁”與“禮”結合,互為表裡,反映了時代精神。尤其是在具體的修養方法上,孔子提出的立志有恆、安仁樂道、慎言敏行、內省外察、嚴於律己、改過遷善、以友輔仁等等,基本上符合知、情、意、行的德育過程的規律,有許多合理因素和可取之處。

    5、在教師如何教的方面

    他首先提出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篇第七》)的教學態度。一方面要求教師自強不息,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教師高度負責、對學生無隱無私。其次,孔子十分重視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善於把握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述而篇第七》),注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孔子還認為,實行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在於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做到“聞一知二”,乃至“聞一知十”。再次,孔子強調因材施教,即採取因人而異的教育方法,做到有針對性。

    6、在學生如何學的方面

    孔子同樣提出許多寶貴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慮心篤實的態度,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第二》)。二是學與問的結合,提倡多聞多問,“不恥下問”(《公冶長篇第五》),把問看作是善學的表現。三是學與思的結合,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篇第二》)。四是主張“學”與“習”的結合,提倡“學而時習之”(《學而篇第一》),“溫故而知新”(《為政篇第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已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上珍貴遺產,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2 # 子午通關易理定位

    孔子在教育方面立下汗馬功勞,功勳卓越……

    一生以施教注經為培養仁人,君子,士等不同層次的育人規格及目標,提出學而優則仕的主張,打破貴族壟斷制度,提出為政以德的思想,肯定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發展的重要性的理論,為安幫,實幹興邦來實行教育對人性發展,積極向上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樸素貼進生活的唯物主義觀點,肯定了素質相近理論,個性差異觀點,靠後天努力學習的補充能量結果。

    以自行約束脩身為尚,吾幹嘗無誨焉,的招生條件,周遊列國擴大廣告效益,並著枕中記,擴大了招生範圍,易的注書,確立了群君之首的易經,說明孔聖人之聖人一點不假,當之無愧世代敬仰的孔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完藥流後,第一次經期時間有10天還沒有徹底乾淨,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