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寺田木
-
2 # 萌媽初長成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階段是6歲之前,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兒童時期,這期間家長如何處理與孩子之間的撫養模式,會對一個孩子未來的成長,尤其是心理發展、性格形成起到很重大的影響。
但高質量的陪伴是由物質基礎支撐的,這個誰都不能否認,好的教育意味著更多的時間傾注,更好的資源佔有,更豐富的渠道和途徑。
需要面對二者如何選擇的父母,通常是孩子和自己都處於人生關鍵的幾年,是犧牲陪伴,為以後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還是抓住孩子成長中最關鍵的黃金期,而放棄自身的職業發展,甚至是家庭可預見的收入?
作為家長,真的很難取捨。特別是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得太快,瞬息萬變,時間和機遇是我們每個成年人都無法放棄和視而不見的。
但是,我想說的是,在當下的社會,正因為這種追求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讓我們忽略了不同人生階段的意義,甚至無視心理成長的客觀性,認為孩子小一切都還沒定數,等物質條件好了,教育與糾正,一切都來得及。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兒童期需要最多的是:一是時間上的陪伴,二是有穩定的撫養人。
6歲前重視這兩點的意義在於,情感、言語、認知、性格等在這期間逐漸形成,這些無形的變化會在將來轉化成伴隨孩子終生的隱形財富,相比於孩子日後需要切切實實的物質需求,這短短几年陪伴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而除了這兩點外,生活上的物質,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需要的那麼多。 所以,除非真的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撐家庭的日常開銷,如果可以,還是儘量選擇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度過他關鍵的幾年。
-
3 # 學業生涯規劃師
兩難回答。家庭經濟增長重要,陪伴孩子也重要。我們永遠會處在這種問題當中。
在心理學中,這個叫做雙趨衝突,當然如果包含有潛在的損失的話,應該算是雙重趨避衝突,即我們既想獲得A,同時又想獲得B,但是時間和能力有限,獲得A的同時,可能會因為忽略B而導致損失,反之也成立。
絕大部分人無法很好的應對這一問題,是因為時間並不屬於我們,而事業也不屬於我們,絕大部分人,只是看起來匆忙,看起來有事業有前途,但是卻受制於人,沒有自己的自由,不允許既能獲得財富,又獲得自由的時間來支配,來照顧陪伴自己的孩子、乃至老人。
扎心了,無論多少碗雞湯都改變不了這種現實,只能在二者,甚至是更多選項之間取得一種讓自己心理可以得到安慰的平衡狀態,讓自己看起來似乎得到了雙贏。
所以,沒有標準答案的,一個在社會上受到過忽視、輕視的人,可能過於看重金錢,認為有錢才會給孩子更好的未來。一個在家庭裡受到過忽視的人,可能更看重孩子的教育,因為曾經的痛始終縈繞在心裡。但是補償正確嗎?我們始終跳不出這個怪圈,可能忙於事業賺取金錢補償了自己的內心缺憾,卻把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可能照顧了孩子,卻沒有能力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孩子很難面對逆境。然後,一切在下一代重新來過,只不過反過來而已。
從衡商的角度,我們可以看這一問題,實際上是需求和資源的不匹配,難以安心於現狀,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環境和壓力,所以需求變成了被壓抑的部分,如鯁在喉,以後不斷的刺激著自己。
這就是人吧。兩全的完美答案其實是有,只不過常人難尋。
回覆列表
關於這個問題,結合身邊的例子來說,我認為陪伴孩子的童年重要。
夫妻雙方可以分工不同,但是都要有工作才行,可以有一方主要負責家庭經濟的保障,另一方在職業穩定發展前提下以兼顧家庭為主。同時每週計劃一天時間用於陪伴孩子出遊,夫妻雙方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要統一戰線,儘可能陪伴,儘可能讓孩子學會自理。
雖然這樣的家庭分工可能兩人都會很累,但在孩子成長關鍵的三歲以前,六歲以前以及小學階段,會收穫明顯的效果,讓孩子明白生活的不易同時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也知道父母辛苦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孩子的童年不可複製,俗話說三歲看老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