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趣樂園

    讓我們聊聊正史上的記載吧!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實行的大多是世襲制,但在實行世襲制度之前,早時期的堯舜禹,中國實行的是禪讓制,只是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後,他爭奪了皇位,開始實行王位世襲制,由此這一制度傳承了千年。

    但是,禪位製出現的次數特別少。

    在實行王位世襲制度的時候,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次禪讓。

    一次是西漢的王莽篡漢,他逼得當時的皇帝劉嬰禪讓給自己,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其次,就是在三國時期,漢朝的漢獻帝也是禪讓,不過他這個禪讓可就有點波折了。

    他曾多次想要禪讓給曹操,但曹操就是不答應,他沒禪讓出去,再後來曹操死了之後,他禪讓給了曹丕,曹丕繼位。

    並且據史料記載,前後共禪讓了15次,才得以成功。

    那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為什麼漢獻帝想要禪讓,讓出皇位的時候,曹操多次拒絕,而曹丕就直接答應了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曹操拒絕的原因。

    第一曹操是漢朝的大臣,雖說後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一方諸侯,但是他的內心依舊大漢情節,他不敢貿然稱帝。

    其次,當時的環境並不允許他稱帝,當時雖說是亂世,但是很多人還想著匡扶漢室,而且當時三分天下的局面還沒有正式形成,他還想要一統天下,經常要征戰四方,所以環境不允許,時機未到,漢獻帝雖名存實亡,是傀儡一個,但他依舊是皇帝,曹操只能供著。

    綜上所述,不管是時機未到還是大漢氣息未盡,又或者是曹操還有漢臣情節,都決定了曹操不敢貿然稱帝。

    但是,為什麼曹操死後,曹丕就立馬就接受了漢獻帝的禪位,選擇稱帝了呢?

    首先,當時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了,三分天下已成定局,這個時候都忙於穩定自己的政權,所以並不會發動戰爭,所以說這個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短時間內並不會改變,這個時候曹丕完全可以稱帝,建立自己的政權,所以說時機已經成熟了。

    其次,曹丕繼位之後,他並沒有特別著急的就接受漢獻帝的禪位,在此之前他做了一番精心的準備,他為了名正言順的當上皇帝,事先頒佈九品中正制,對世家大族門閥貴族進行拉攏,籠絡人心,這樣一下子得到了很多的人的支援,這為他的稱帝改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曹丕這個人不要看平時對曹操唯唯諾諾的,但此人很有野心,遠比曹操要大得多,不可能只滿足於現狀,他也不願意一輩子活在父親的光環之下,再者他沒有曹操的漢臣情節,對於漢朝他可沒啥感情,所以等到時機成熟之後,他就接受了漢獻帝的禪位,開始稱帝,建立新的政權。

    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漢獻帝這個人。

    他雖說是漢朝皇帝,但是命運坎坷,一直是個傀儡皇帝,生活在亂世,早先被董卓控制,後來又被曹操挾持,但此人也算比較聰明,他懂得掩蓋鋒芒,知道大勢已去,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他就選擇禪讓來保全自己,但沒想到曹操拒絕了自己。

    後來曹丕繼位之後,他也知道時機成熟了,於是就趕緊又禪讓,這才保全了自己。總結上述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曹操和曹丕之間的不同。

    其實稱不稱帝,並不是一句話這麼簡單,它還有很多的考慮因素和影響因素,時機不對再有權利,再可以輕而易舉的稱帝,那也不敢這麼做,就比如曹操,他當時已經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權在握,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控制漢獻帝他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可以說是萬無一失,想要稱帝一句話的事情,但是他不敢這麼做。

    而曹丕登基之後,時機已經成熟,所以他可以順利登基稱帝,而且還大有作為,把魏國治理的很好。

    曹丕稱帝之後,開創了三國鼎立的正式局面,當時他稱帝建立了魏國,之後劉備、孫權相繼稱帝,三國訂立的局勢正式形成了。

    之後總算穩定了一段時間,社會安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一下養金錢樹,用松針土好還是通用營養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