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澳留學小白哥

    從逛菜市場到刷手機上的“菜籃子”

    “每週用4次左右,以買蔬菜和水果為主。”酷愛下廚房的袁睿琳說,“手機買菜不但方便,還可以送貨上門,這對忙碌了一天的上班族很有吸引力。”

    和袁睿琳有同樣選擇的消費者不在少數。餓了麼的資料顯示,在該平臺買菜的使用者平均年齡約29歲,三分之一為“90後”,超五成為白領使用者。

    年輕人不想在買菜上花太多時間,使得手機買菜這門生意逐漸火熱。去年下半年,美團APP上線買菜頻道;今年3月底,餓了麼建立生鮮平臺,並與叮咚買菜達成戰略合作;4月份,蘇寧小店宣佈上線菜場功能模組……隨著巨頭進場,線上買菜這一“難啃的硬骨頭”成為各家爭奪的“香餑餑”。

    與之前生鮮電商有所不同的是,不少手機買菜App主打“前置倉”概念,也就是將倉庫建立在社群周邊1到3公里的位置,平臺將商品先由中心倉或批發市場、綜合菜場運至前置倉,使用者下單後即時送貨上門。“下午2點20分下的單,2點45分就送到了,比自己去小區對面菜市場買菜還快。”袁睿琳說。

    除了平臺自建倉,不少蔬菜攤點、水果店也藉助手機App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在上海閔行區一處菜市場,可以看到很多外賣騎手提著菜來往穿梭。攤主於先生說:“每天在京東到家、餓了麼兩個平臺上的銷售額有1000多元,佔到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菜品品質等尚待進一步提升

    ——菜品品質不穩定。“近期買了兩次水蜜桃,一樣的品種,上一次的甜,這次的不甜。”上海市民齊漪說,線上買菜、買水果,品質不太穩定,“線下買菜可以挑挑揀揀,買水果可以嘗,線上好不好要看運氣。”

    當前,不少平臺及商店首頁都設定有優惠菜品,如“0元秒殺”“0.99元生菜”等,此類菜品的質量成為投訴高發區。

    ——圖片和實物不符,貨不對板。一般而言,生鮮產品具有非標準化的特點,蔬菜水果尤其如此,這使得平臺配送的貨品和消費者預期之間,容易形成一定偏差。

    ——價格先便宜後貴。和很多消費類App一樣,手機買菜App吸引使用者,補貼是重要手段。隨著訂單量的快速增加,補貼的可持續性有待觀察。

    “之前滿39元減15元、滿20元減7元的優惠券天天有,最近少了很多。”消費者隋明偉說,感覺手機買菜App走的也是先低價後提價的老路。

    記者對比叮咚買菜、盒馬鮮生、美團買菜三款App,規格為1千克重量的菠蘿,售價分別為19.7元、18.9元和17.2元,比到店購買價格貴出三分之一左右。“畢竟自己方便了不少,價格貴一些也可以接受,但前提是貨品質量有保證。”不少消費者表示。

    瞄準使用者需求發力

    相關行業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91萬億元,2019年將突破2萬億元。消費者對生鮮商品的需求較高,購買頻率保持在平均每週3次,其中水果蔬菜的每週購買頻次達到4.8次。

    “菜場有時效性,部分割槽域超市覆蓋又不夠密集,再加上一二線城市生活節奏加快,時間和便利性成為不少上班族的優先考量因素,這使得手機買菜有著較大的使用者需求。”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說。展望未來,生鮮市場會呈現菜市場、超市和社群生鮮(手機App+前置倉)等多種業態共存的局面。

    對於手機買菜App來說,要做到“又快又好”,平臺需瞄準使用者需求,在模式和技術上不斷創新。比如,很多平臺採用30分鐘送達的前置倉模式,需要在前置倉內提前備好貨。如果前置倉經常出現斷貨情況,對使用者的體驗損害非常大。這就要求平臺綜合運用大資料等技術,對該區域的使用者需求進行相對準確的預估。

    “隨著技術的進步,包括AR看菜的應用,消費者對蔬菜品質會有更為直接的判斷。”中國網際網路資料中心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表示。行業市場本身也有優勝劣汰,“如果平臺老拿不新鮮的蔬菜糊弄消費者,遲早會被淘汰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晉朝為什麼那麼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