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個人認為“華府”一詞來自港澳,在改革開放前即已廣泛使用,此後內地採納並約定成俗,用以指代美國政府。

  • 2 # 軒轅牮噴火娃

    “華府”指的是美國的首都“華盛頓”,並代指美國政府 在西方,往往用首都代指該國,例如用“北京”代指中國。 “華府”一詞是音意合譯,一般是港臺那邊用得多

  • 3 # 全國建築工人聚集地

    “華府”一詞,經常出現在國際新聞裡,乍一看,真鬧不清它是指中國政府,還是指美國政府。

    當然,稍作考察,你不難弄清,“華府”一詞緣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如今是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政府的簡稱。

    可是,Washington的第一個音節分明是Wa,為什麼不譯作“瓦盛頓”、“窪盛頓”,或“沃盛頓”、“渥盛頓”……偏要譯作“華盛頓”呢?與之類似的Watt,一個英國發明家的名字,不是譯為“瓦特”嗎?

    不過,也不必譯作倭盛頓,以免歧義,不必譯作齷盛頓,以免貶義。我看,譯作“瓦盛頓”就挺好,如果那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叫“瓦府”,經濟中心叫“瓦爾街”,二者正好相映成趣。“瓦府”諧音瓦釜,不算什麼貶義吧。“瓦釜”雖不及“黃鐘”動聽,卻也質樸實用,跟紙老虎什麼的無關。

    近代華人把許多美好的字眼都給了西方列強,什麼美國(日本只稱米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還大慷其慨,把一個自己族徽國徽般的“華”字,也贈予美國首任總統,於是,便衍生出美都華盛頓,美府“華府”。

    可是,當“華人”“華僑”“華夏”“華商”,遭遇“華府”以及“華爾街”,尷尬和彆扭就接踵而來了。當港臺媒體,以“華府”指稱美國政府,它還怎麼稱呼中國政府呢?當中國政府或被稱為“北京政府”,或簡稱為“北京”“中南海”等,其語氣之輕慢是不難體味的。更不待說臺海對岸那個過去時的“扁政府”,現在時的“馬政府”了。

    在這個藝術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中,只要留心觀察,就能察覺到在美國其它大都會中不易看到的中國精髓與東方神韻。”這就是叫它“華府”的理由嗎?它再像中國古都,還能比北京更像,比北京更有“中國精髓與東方神韻”?

    華盛頓政府已經成為“華府”, 大概過不了多久,華盛頓的社群也可以成為“華社”,華盛頓的商家也可能成為“華商”,華盛頓的人民也可望成為“華人”了。

    如果咱們還不趕緊改口,把大洋彼岸那個華盛頓改為瓦盛頓,把“華府”改為“瓦府”,把一個有著無數文化內涵的“華”字留給咱自己專享專用,待到進一步鳩佔鵲巢,龍的傳人就更不知自己是誰了。現代華人已全然不知“華夷之辨”,不亦哀哉!

    如果只是對“華夷之辨”的無知,倒也罷了。可如今這華夷錯位的稱呼,恐怕已不是一時的疏忽,有口無心,而應該是由來已久的崇洋崇美心理的流露。開口閉口華府長華府短的人們,大概在心底已經覺得,America才是人類文明的中心,而我們自己則已經邊緣化,蠻夷化,淪落為化外之民了。

  • 4 # 大澤遺珠

    這是西方國家流行的一種用法,用政府所在地代指其政府。美國聯邦政府所在地就是華盛頓,所以可以用“華府”或者“華盛頓”代指美國聯邦政府。像德國首都在柏林,柏林方面或者柏林政府一詞也是代指德國政府。因為英國首相府邸在唐寧街十號 這個地點也成為了英國首相的代稱。

    這樣的好處還在於可以不必來回重複國家名字,肉讀者在閱讀時不至於過於疲憊。也避免了對冗長的正式名字的使用。中國還好說,像英國的完整名字、美國的完整名字都長的可怕。

    用機構的所在地來指代該機構的用法只是西方更喜歡用,但是在各民族文化都有這樣的體現。像我們也會用五道口大學代指清華大學,因為清華大學位於五道口。中國古人也用“殷”這個字代指“商”。

  • 5 # 大舜之頁

    這是美粉們的習慣叫法,其實就是華盛頓政府(美國政府)的漢語簡稱,有什麼好奇怪的,美粉們願意叫就讓他們叫好了,只要是別閃了舌頭,別把自己叫暈了就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靈鳥唱得越賣力,聽眾卻越來越少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