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傳奇歷史觀

    關羽本就是“假節鉞”的大臣,為什麼打仗還要請示?既然已經“假節鉞”意思就是君主告訴你,合適的機會下你可以自己出徵。“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解釋一下假節鉞,“假”是借的意思,節和鉞都是皇權的象徵,可以代君主做決定,君主會暫借“節鉞”給大臣,讓他們代自己行使權力。武將假節的話,可以殺伐決斷,不必請示君主,“假節鉞”比“假節”更進一步,可以代替君主出征,權利極大。沒有“假節鉞”是不能這麼做的。比如曹操把漢獻帝迎接到許都,“授太祖假節鉞,錄尚書事。”所以曹操可以說他是替皇上征討各方諸侯的,當然曹操的節鉞不一定是獻帝自願給的。

    關羽的假節鉞確實劉備自願給的,劉備意願爭奪天下,那就要用人,用人就要賦予權利,這一點和高祖劉邦一樣,項羽就是不願意給別人權利,所以才沒有人願意幫他,孤家寡人一個。只是關羽剛剛假了節鉞,牛逼了一瞬間,然後就完蛋了。關羽坐領荊州,又有假節鉞的權利,實質上就是一方諸侯了,位極人臣。

  • 2 # 我是趙帥鍋

    受演義的影響,大家似乎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關羽攻打樊城是自作主張,而劉備和諸葛亮則在旁邊打醬油。但事實上,關羽最初的北伐,就是在劉備的授意下進行的。大家知道,在劉備奪取漢中後,曹操仍親率主力坐鎮長安,這對於劉備來說,恐怕有種說不出的壓力,因為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聚集在自己家門口,誰都會感覺沒有安全感的。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讓曹操的軍事主力退出西北,劉備就讓關羽率軍在荊州一線北伐,總而言之,你曹操如果不害怕襄樊一線出事,就繼續在西北待著。而最初關羽北伐的戰略目標,應該只是迫使曹操退出西北。但問題是,因為若干原因,關羽竟然一舉全殲了曹操增援襄樊的軍事主力,使北伐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在這種背景下,不管是圍攻樊城的關羽,還是坐鎮成都的劉備、諸葛亮,甚至是曹操和孫權,恐怕都是天天在召開軍事會議,分析各方可能的動向,以及自己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對於劉備和諸葛亮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究竟該見好就收以保住現有的勝利果實,還是趁機擴大戰果。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關羽能夠突破襄樊一線,就隨時可能席捲中原,到時孫權再從合肥北伐,劉備則從漢中趁機北伐,很有可能將曹操打崩盤。

    但問題是,如果讓關羽擴大戰果,就意味著要把荊州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斷北調,說通俗點就是要把老百姓還有地主家裡的男丁和糧食全部徵收到前線戰場,這樣不僅會引起當地老百姓和各大豪門貴族的強烈不滿,還會給孫權奪取荊州留下機會。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關羽擅自做主攻打樊城就是經不起推敲的。

    一切是顯而易見的,這樣大的軍事行動,關羽不請示劉備就擅自做主,本身就如同造反。更何況,關羽想進行如此巨大的軍事行動,必須要得到劉備的充分授權,甚至是孫權的配合和支援,否則憑關羽自己,不要說他能不能保障充足的後勤,就是讓孫權不要在背後捅刀子,就註定是不可能的。

    因為以關羽的級別,顯然是沒資格和孫權直接對話,而如果沒有孫權親自做出的某種承諾,就憑陸遜的一封信,關羽就會傻傻的相信東吳不會背後捅刀子?就敢放心大膽的將荊州的軍隊全部調走?更不用說,單憑關羽的軍隊,根本就是不可能打敗曹操,他需要劉備和孫權的配合才能完成這場軍事行動。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關羽後來可以大舉調集留守荊州的軍隊北上,顯然是得到了大本營的准許。換句話說,劉備和諸葛亮不僅給予關羽充分的授權,還通關外交手段得到了孫權的某種承諾,否則很難想象關羽敢這樣去做。

    只是,由於這場戰爭打得空前失敗,劉備和諸葛亮後面又分別混成了蜀漢開國皇帝和千古名相,為了不讓他倆的聲譽受損,只好將這段歷史中劉備和諸葛亮的所作所為給模糊化處理,讓人在讀史的時候總感覺他倆當時在打醬油,而關羽完全是擅自做主。

  • 3 # 初心如舊

    關羽在攻打樊城時,為啥不請示劉備諸葛亮?

    這個問題顯然是根據三國志有關記載提出的,因為按三國演義,關羽打襄樊是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派使者給關羽下達出擊命令後,關羽才出徵的。確實,三國志有關篇目沒有明確關羽是奉命行事。

    三國志.關羽傳: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城。

    三國志.先主傳:於是還治成都。拔魏延為都督,鎮漢中。時羽攻曹公將曹仁,擒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那關羽為啥自作主張,擅自展開對魏之戰呢?從關羽傳看,有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假節鉞就是代表王位身份,能替王(漢中王劉備)行事,是不是關羽因為驕傲,目中無人慣了,認為既然假節鉞就能自己做主,所以就自行發動了襄陽戰役?我覺得不是: 第一,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同樣是關羽同樣是三國志記載,說明關羽可以對某些人無禮,但對劉備絕對是尊重的。三國演義則對劉關張的結義做了合乎情理的演示,增加了更精彩的細節,這些都不是虛心假意。注意:這裡不僅僅是劉備對關羽張飛的寢同床,恩若兄弟,還有後面的侍立終日。這侍立終日應該不是劉備,而是關張,就是劉備坐著與他人談話,關張站立背後侍候,它表達一種尊重,一種真情。

    第二,出兵襄陽畢竟是一個很大的戰略行動,關羽雖然假節鉞,也不可能不請示,說不好聽點,起碼會想到戰時溝通聯絡,以便資訊傳遞。那為啥三國志中沒明確記載?像關羽刮骨療毒這件事,三國志也只說是醫生做的,並沒說明是華佗。 但“臂血流離,盈於盤器,羽割炙引酒,談笑自若“等情節與三國演義並無大的差異,演義中根據當時最著名的醫生,假名華佗是完全合情合理的。這說明三國志作為史書,惜字如金,加上蜀國本身資料不全,這樣的記錄不足為奇。而且,三國演義是在裴松之新增的大量野史註解基礎上,羅貫中先生以合理的推測慘淡經營成“三國志通俗演義“,清代毛宗崗父子又進一步推敲考證,幾經反覆才成今天我們看到的作品,這些人都是文學大師,不是我們只知其一,很可能不知其二的人可以隨意否定的。

    而這些民間傳說和野史雜記都距離當時比較近,它不是無緣無故憑空捏造的,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三,假節鉞,拜羽前將軍。這應該有哪怕簡單的儀式,不可能就隨便一說,而且關羽在荊州,距益州很遠,肯定需要派使者去傳達任命。那麼這個任命中是否有攻襄陽以示威(稱漢中王)呢? 而三國志中“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城“,連襄陽都沒說,那難道說襄陽當時就是關羽已經管轄的?而演義中襄陽是關羽和曹仁一番爭奪才得手的,不過較容易一些罷了。

    第四,對於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這麼一個重大事件,三國志也只僅僅有“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區區十個字。這中間的沿江烽火臺,白衣渡江等等曲折一字沒有,那今天也可以想像啊,畢竟一個數萬人的交鋒行動,肯定不是“俄而襲殺羽,取荊州“那麼簡單吧。 細一想也能理解,陳壽先生那時的紙,筆甚至文字,都不像現代這麼應手,他可能也沒想到咱今天會為這事情爭執,早知道也許會多寫幾個字。第五,不論三國志,三國演義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就是當時的實際,會有一定出入,但只要合乎邏輯,就不必太較真。

  • 4 # 道密圖解

    這是因為在關羽的心裡皇帝只有一個,那就是漢獻帝,他的所謂漢壽亭侯也是獻帝封的,而自從劉備有相當皇帝的想法時,他們兄弟之間的關係其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關羽又是一個比較傲氣的人,對大哥的這種態度有點不滿,但也沒法說,但又裝不住,時間長了劉備一定能感覺得到,所以對自己的二弟也有所疏遠,在這中間如果經不良之心的挑撥離間,那就完全失控,如果手握軍權的人失控,那場面不可收拾,想打誰就打誰,無計劃無目的。最後上演了大意失荊州,留下千古遺憾。當然了情況有可能更復雜,但今天就討論到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經常呼吸道反覆感染、咳嗽、扁桃體發炎,氣管不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