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興三次指的是:唐朝中後期的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
唐宣宗——宣宗之治: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
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
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
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唐武宗——會昌中興: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鬥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鑑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
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憲宗納宰相杜黃裳之議,征伐不服之藩鎮。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利用藩鎮間矛盾,取消宦官監軍。元和元年(805年),先以高崇文討平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旗開得勝。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田興受鎮兵擁護掌權,中央任命為節度使,遂歸順中央,賜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申、光、蔡三州,憲宗發兵近九萬人進討,久戰無功。十二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負責統帥全軍。
憲宗派李愬討平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申、光二州守軍亦降。後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入朝為官,朝廷收復滄、景(治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劉總上表請歸順。成德鎮上表自新,獻德、棣(今山東惠民東南)二州。
貶昭義節度使盧從史為驩州司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淄青李師道亦平,收復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盧龍劉總相繼自請離鎮入朝,藩鎮割據的局面暫告結束。元和十五年(820年),成德鎮王承宗病死後,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降。
自廣德(唐代宗)以來"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餘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結束,史稱"元和中興"。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
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15年以周代唐(690-705年),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華人為“唐人”。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唐朝中興三次指的是:唐朝中後期的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
唐宣宗——宣宗之治: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
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
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
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唐武宗——會昌中興: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鬥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鑑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
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憲宗納宰相杜黃裳之議,征伐不服之藩鎮。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利用藩鎮間矛盾,取消宦官監軍。元和元年(805年),先以高崇文討平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旗開得勝。
元和八年(812年),魏博節度使田季安死,田興受鎮兵擁護掌權,中央任命為節度使,遂歸順中央,賜名田弘正。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割據申、光、蔡三州,憲宗發兵近九萬人進討,久戰無功。十二年(817年),任命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負責統帥全軍。
憲宗派李愬討平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申、光二州守軍亦降。後橫海節度使程權奏請入朝為官,朝廷收復滄、景(治今河北景縣東北)二州。
幽州(今北京)劉總上表請歸順。成德鎮上表自新,獻德、棣(今山東惠民東南)二州。
貶昭義節度使盧從史為驩州司馬。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劉悟殺節度使李師道降唐。淄青李師道亦平,收復淄青十二州。成德王承宗、盧龍劉總相繼自請離鎮入朝,藩鎮割據的局面暫告結束。元和十五年(820年),成德鎮王承宗病死後,其弟王承元上表歸降。
自廣德(唐代宗)以來"垂六十年,藩鎮跋扈河南北三十餘州,自除官吏,不供貢賦,至是盡遵朝廷約束"的局面,至此大致結束,史稱"元和中興"。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
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15年以周代唐(690-705年),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華人為“唐人”。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