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誒呦魏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酹(lèi)江月。

    宋代大文豪蘇軾一首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讓人傳唱至今。深秋的一天,我們攝友一行走進位於郟縣的三蘇園,緬懷古人的同時,再次吟哦起了《赤壁懷古》這首詞。

    一代文豪蘇東坡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沒有葬在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而是葬在了河南郟縣。蘇東坡為何選中郟縣為他的最終歸宿?是因為郟縣風景秀麗與蘇東坡的家鄉四川相似,還是因為蜀道崎嶇難以歸葬?蘇東坡的這個選擇給後人留下了千古難解之謎,也給郟縣平添了一種厚重。

    對於蘇東坡究竟是為何葬在了郟縣,蘇洵、蘇轍他們父子三人的墓又有和講究,通行的攝友也提出了疑問。但更多的同行則是吟哦起來 《赤壁懷古》這首傳唱至今的詞。

    三蘇墳前,一位老者擺起了卦攤兒,彷彿還是個失明者。不過,三蘇墳前算卦,好像是找錯了地方。

    墳前的石人。

    石馬。

    三蘇墳前的古柏樹,也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墓前的石供桌,都是文物了。在墓的兩側裝有攝像頭。

    園內的碑林。

    對與三蘇墳墓為何會在郟縣,我一直以來以為這裡是他們父子三人的衣冠冢。可百度查閱資料後,感覺自己的以為是錯誤的。大致介紹如下:

    蘇轍於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間,蘇軾由定州南遷英州,便道於汝,與弟相會。蘇轍領兄遊觀汝州名勝。郟城縣屬汝州,自古就有龍鳳寶地之美稱,黃帝鈞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臨鈞天台,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餘脈下延,“狀若列眉”,酷似家鄉峨眉山,就議定以此作為歸宿地。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卒於常州,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鈞臺鄉上瑞裡。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蘇轍卒於潁昌,其子將之與蘇軾葬於一處,稱“二蘇墳”。蘇洵本葬於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郟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謁,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裡,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遂置蘇洵衣冠冢於兩公冢右。這樣,原來的二蘇墳就成了三蘇墳。

    三蘇墳背依嵩嶽餘脈蓮花山,面對汝水曠川,黃帝鈞天台在其前,左右兩小嶺逶迤而下,宛若峨眉,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墳院四周有牆垣,南垣正中開門,古樸典雅,門兩邊所蹲石獅森嚴威風。陵門內矗立一座高約兩丈、寬丈餘的石坊。左右坊柱上鐫刻著蘇軾獄中示子由的詩句:“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坊後是饗堂三間,饗堂後是祭壇,祭壇後是三蘇墳冢,院內院外遍植柏樹,鬱鬱蔥蔥,參天蔽日,有“蘇墳柏樹數不清”的說法。院內碑碣林立。墳院門外神道兩側排列著石人、石馬、石羊等。墳院西南三百米處有廣慶寺。寺內有三蘇祠,供奉三蘇塑像。寺祠墳前羅列歷代官員修葺、祭祀碑刻。其中有清乾隆年間河南巡撫畢沅所立者,稱“畢沅碑”。畢沅曾編纂《續資治通鑑》,精研金石之學,官至湖廣總督,名聲甚重。1996年,在廣慶寺東高臺地上新塑蘇軾雕像一尊,基座用大理石砌成,巍峨飄逸。

    三蘇墳1956年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以來,郟縣縣委、縣**加大了對三蘇墳的開發建設力度,在廣慶寺重修了鐘鼓二樓,重塑了四大天王、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菩薩塑像,在三蘇祠建起了捲棚,在廣慶寺東跨院建成了東坡碑林,啟功、李鐸等當代著名書法家為景區多處匾額和楹聯書丹,大大提高了三蘇墳的文化品位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慶鵬巔峰時期是什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