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祥的甘露
-
2 # 司文郎中
臨安之戰元軍是有備而來,南宋取勝希望渺茫。
臨安之戰前宋元局勢
此戰爆發於1275年。但早在戰役開始前,元軍就完成了對臨安的戰略包圍。拿下襄樊戰役、逼降南宋大將呂文煥後,元朝丞相伯顏率軍順長江而下,逼近揚州和建康。結果宋軍不是不戰而降就是一觸即潰,建康、鎮江先後失陷,揚州也被元軍重重包圍。1275年,姜才率軍萬餘增援揚州,卻在揚子橋被元軍擊潰。焦山之戰,南宋名將張世傑也敗下陣來。經過這一系列的戰役,元軍已經完全控制了長江天險,而且成功阻擊了南宋援軍。宋廷失去了立國的長江防線,只能憑一座孤城對抗元朝大軍。
臨安之戰
臨安之戰,準確的說應該是爭奪臨安之戰。為什麼呢?因為臨安根本沒有遭受戰火,在外圍城市和援軍一一被清除後,宋廷被迫向元朝投降。因此鑽研臨安之戰,反而應該看其他地方的戰鬥。
元軍統帥伯顏下令兵分三路進逼臨安。其中西路軍攻被稱為臨安北大門的重鎮溧陽。1275年7月,元將阿剌罕猛攻溧陽,重創迎擊宋軍,接著又在溧陽西南銀林東壩再次打敗宋軍後撤部隊。面對來勢洶洶的元軍,宋軍抵擋不住,突圍逃離,溧陽落入敵手。隨後阿剌罕揮師攻獨松關,殺死宋將張濡,全殲守軍。自此,臨安北面防線全線崩潰,臨安城暴露在了元軍鐵蹄之下。
接下來宋廷聽到的都是不利的訊息:溧陽失守幾個月後,常州、無錫、平江先後被佔領。隨後元軍利用招降的海盜朱清、張瑄從海上封鎖臨安。自此,元軍完成了對臨安的全面包圍。
1276年,宋廷投降。
臨安之戰宋軍勝算渺茫
看整個臨安之戰,宋軍幾乎沒有哪裡能和元軍相比:要麼是像建康守軍一樣戰鬥意志瓦解,直接放棄抵抗,要麼是像常州之戰一樣面對雖苦戰亦不能抵消元軍兵力的絕對優勢,再不然就是像焦山之戰一樣配合糟糕,按兵不援。試問一支沒有戰鬥精神,沒有集體意識,連參戰兵力數量和兵種優勢都不具備的軍隊如何能保衛首都?而且臨安也很難等來其他宋軍的救援。在臨安之戰發起的同時,元軍也在其他戰線上發起了對南宋的全線進攻,川陝等地的宋軍自身難保,更抽不出兵力勤王。
反觀元軍。一是提前佈局,取得較大進攻優勢,在戰略上贏得先機;二是諸軍配合默契,攻城、打援、牽制、封鎖面面俱到;最後是最簡單粗暴的,元軍在規模上和兵種上也遠勝宋軍。獨松關之戰,元軍得以殲滅宋軍步兵精銳,靠的就是強悍的蒙古騎兵。這三大優勢都助力元軍逼降宋廷。
假如宋軍解臨安之圍會怎麼樣呢?
如果是無依據的猜測,那麼我們大可想象南宋全面反擊、滅亡元朝、一統天下。但是就史實來看,恐怕猜測最多隻能停留在臨安解圍這一程度。但歷史的車輪不是一兩個人、一兩場勝利就能阻擋的,元朝一統天下的趨勢已經不可擋,即便宋軍能在臨安之戰中擊退元軍,或許最好的結果就是讓日薄西山的南宋王朝多活幾年吧!
圖一是臨安之戰元軍統帥伯顏,圖二是滅亡南宋的元世祖忽必烈,圖三是宋朝軍隊裝束
回覆列表
元滅南宋的臨安之戰,從建立建康基地到攻取臨安,只用了一年時間,從戰略來看,元朝採用圍困逼降的策略,步步進逼,除武力進攻外,一直遣使招降。如忽必烈派禮部尚書廉希聖、工部侍郎嚴忠範到宋朝勸降,伯顏派張羽等人招降。
在南宋朝廷舉棋不定之際,伯顏屢次派人勸降,只不過是為穩住宋朝君臣。元軍利用戰撫並用策略。取得了整個戰局的主動權。在戰術方面運用得當。如焦山之戰使用兩面夾攻,中央突破的方法,把過去蒙古騎兵慣用戰法用於水戰;五牧之戰中打援戰成功地阻截了南宋援軍,保證了常州之戰的勝利。
南宋方面基本上是消極防禦戰略,和戰不定,逐漸失去了抗擊元軍的有利形勢,最後歸於失敗。南宋抗戰派領導軍民在蒙古軍隊進攻面前英勇抵抗,保衛國土,如常州抗元可歌可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