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驛動星期六

    在二十四節氣裡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今年臘月二十二就是立春日,俗語中,立春也叫打春。臘月二十三也叫小年,從此人們步入過新年的節奏。

    今年的大寒到立春是14天,為什麼不是15天呢,這與太陽黃經緯度計算有關,地球自轉速度是固定的,但公轉速度是變化的,近日點快一些,遠日點慢一些,二十四節氣的間隔角度是嚴格固定的。

    用物理術語講,地球在近日點的角速度會大一點,遠日點的角速度會小一點。

    所以地球飛過同樣大小的角度所利用的地球自轉週期時間就稍有差距,24個節氣所用的時間都有小差距,但我們卻是用天來習慣統稱的,所以看起來都是15天,實際上精確起來都有時間差,但是劃分的24個黃道角度是絕對一樣大的。

    就這樣,緊趕慢趕,就趕到了2019年節氣中的小寒與大寒是14天?2020年的大寒與立春也是14天。

    需要提醒的是隻要有一個14天,必定有一個16天,14天在近日點附近,16天在遠日點附近,二者差距大約6小時。每個節氣大約差距半小時左右。

    最終結論;24節氣是按陽曆(公轉)劃分的,資料是用公轉和自轉(陰陽合曆)計算的,而我們的認知卻是用在了陰曆上,這就是出現誤差的原因,地球的公轉週期是不變的,自轉週期也是不變的,所以24節氣永遠是一個固定的閉環,他就是這麼設定的,它指導了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的農業生產,是極其重要的我們華人的農時工具。

  • 2 # 樹德漢碩

    今年,2020庚子年的大寒是臘月初八寅時4點39分交,到交立春是臘月二十二日亥時22點58分,精計大寒到立春,具體用時是足14天又18小時19分,與足15天少5小時39分,依日要計整,用四捨五入法是可作15天計的,從初八到二十二,也數得15啊,怎麼可說是14天呢?這說法問法不夠準確,易使人誤解及生歧義。

    無論何種曆法,都以日為基本計算單位,而日必須計整,所以陰陽曆法上均採用四捨五入法把日計整,不足半天以上先捨去,超半日之上再補回來。如陽曆,一個太陽迴歸年用時365天5小時48分56秒,零頭不足半天12小時,先將零頭捨去,取365天計整,積四年差不多夠一天24小時了再“閏”回來,形成了現在公曆(實是陽曆改造而得)四年一閏日的特點。陰曆即月亮歷,月亮朔望圓缺一次用時為29天12時44分3秒,也不是日整數而有餘,為曆法計整日,所以陰曆大月取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有時會有七個大月。因太陽、月亮的執行週期都不是日整數,而有餘數,而曆法以日整計,就有剩餘,而剩餘的積累之後又得“閏”回來,所以,有時就有一天之誤差了。

    現在中國使用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執行規律特點而創制的,現已精確到分秒。節氣時刻表示地球繞太陽執行時在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從地球上看,太陽在黃道上運動,一回歸年執行一週,以圓360度計,二十四節氣平均分360度是每個節氣15度,但每個節氣用時卻不是平均相等的,每個節月時長是不一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地球不是按正圓而是依照橢圓軌道繞太陽執行,執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其規律是:每年夏至前後太陽執行速度慢,節月時間就長一些,會超於15天,有差不多 16天的。而到每年冬至前後太陽執行速度就快,節月就短一些,不足15天。若詳細計算夏至前後節氣時間,兩者之間用時必超於15天,冬至前後節氣時間,兩者之間用時就不足15天,但必多於14天。所以有“夏至至長,冬至至短”的說法。這說法不單指夏至日晝最長,也指夏至所在節日最長,即節氣之間時間距離最長,長於15天半。而冬至不單是日晝最短,也是冬至所有節月節氣之間時間距離最短,短於15天,才14天半多點。查算今年冬至到小寒用時是14天17小時21分,大雪到冬至用時是14天18小時9分。芒種到夏至用時是15天16時45分,夏至到小暑用時15天17時31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最近nba猶他爵士的表現,爵士最近怎麼這麼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