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然狡狼
-
2 # 記憶九零後
說點不一樣的東西,近代以來,尤其是受到西方列強的衝擊以後,中國大部分人都停下了原本的腳步四處觀望,這時候各種勢力推出領袖爭取力量和地位,領袖雖沒有太多實權卻是很好的招牌,這時候的鬥爭不是中國大部分人的鬥爭,是各種勢力的衝突,誰贏了誰就有可能進入大部分人眼裡,獲取更大的實力。顯然這時候殺死領袖或者關鍵人物也不會引爆核彈,不存在關羽孔明華容道放走曹操,或者無名放過秦王的顧慮(小說就小說借來裝個逼)。當然還有,槍。殺人從未如此容易。
-
3 # 歷史三日談
你要說清末暗殺“最瘋狂”,可要說起歷史上有什麼暗殺事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不是清末,而是戰國末年的荊軻刺秦,確切地說是公元前227年,當時秦軍已經攻下戰國七雄中最強的韓趙,陳兵易水。
燕趙大地,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王室貴胄,莫不噤若寒蟬,正面打肯定打不過,大家就想著怎麼才能阻止秦軍過河?最後就想到了暗殺一途。
暗殺這事,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不失為一種反敗為勝的手段,就像各個被派遣執行狙擊任務的狙擊手,人不在多,而在精,若是運用得當,一人便可改變整個戰局。
這事必須找真正的猛士去幹,因為他將要面對的是當時整個華夏大地最有權勢的人――未來的始皇帝嬴政。
不過好在燕趙大地還是有幾個有膽氣的人,荊軻便是其中之一,當時的場面還是比較感人的。當時搞暗殺不真的像現在,搞個狙擊槍,隔著二里地就把事辦了。
當時最緊要的,也是暗殺成功的關鍵就是要接近目標,也就是如何接近秦王,樊於期是秦國逃犯(所謂的政治犯),燕趙人士認為把他交出去可獲得秦王信任,便殺了樊於期,秦王最感興趣的還有燕趙地圖,帶一份過去。
兩樣東西備齊,荊軻就出發了,臨過易水,賦詩一首:“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抱定了必死的決心,不過暗殺這事,本來就不可能成功。
兩軍前線對壘,戰事一觸即發,你弄個愣頭青到對方的陣線,“誠意十足”的帶的1全是別人心中所想的禮物,這不明擺著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嘛!
圖窮匕見電視劇裡已經演繹過很多次了,其實如果秦王嬴政不給荊軻青史留名的機會,荊軻連嬴政的毛都挨不到一根。
其實當時刺秦的並不只荊軻一人,他只是一個代表,到了晚清同樣如此,暗殺不同於江湖仇殺,暗殺多帶有政治性質或者說為公為社會性質。晚清裡面刺殺搞得最有名的是汪精衛,這裡就不多說了!
-
4 # 青年史學家
暗殺在中國很早就有,戰國時期的荊軻刺秦王就是一種暗殺,不過自秦以後,雖然各種形式的鬥爭仍然此起彼伏,但是沒有出現過戰國時期的暗殺風潮。到了清末,暗殺現象再度成現象的出現。
清末時期執行暗殺的物件主要是革命黨,被暗殺的物件主要是清廷要員。從1905年革命黨人吳樾暗殺出洋考察政治五大臣後,暗殺作為一種手段被革命黨頻頻使用,此後被暗殺和暗殺未遂的清廷要員包括安徽巡撫恩銘,廣州將軍孚琦,攝政王載灃,陸軍大臣良弼等。
清末暗殺為什麼非常流行?主要在於革命黨人在多次起義失敗後決定採取更加極端的革命手段有關。部分革命黨人認為只要將清廷中的要員暗殺後,清廷的政權自然就會不攻自破。
為什麼有相當一批的革命黨人願意鋌而走險呢?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信奉了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所以,清末時期的暗殺成為了一種風潮。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被問得有點措手不及了。沒系統答案,我只能這樣回答:清末,有忠於滿清的(又分為維新派、守舊派)、有擁兵自重的袁世凱一派、有革命黨人、有英法美俄德意日等帝國主義勢力,各黨派之間錯綜複雜,相互掣肘,然而在武昌起義前,革命黨人的活動屢屢失敗,相較之下,暗殺似更穩妥。還有坐山觀虎鬥的袁世凱和各帝國主義勢力以及無力鎮壓(革命黨)、不敢攘外(列強)、無能安內(袁世凱)的晚清,都不願挑起大規模的衝突,故暗殺對手要人成為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