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手6566

    九九歌中的一九從每年陽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的,數九又稱冬九九,是一種中國民間節氣。

    由於南北方的地理氣候等因素,九九歌也不盡相同,北方代表性九九歌謠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古代中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的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缺乏,寒冬也被視為上天的威脅與懲罰,為了捱過漫長的冬季,人們發明了“數九”方法消遣,大家在一起數九打發計算著時間,後來此俗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第九個九天,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曰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瓣。待過完這8l天,81個花辦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

    而且在明代北京,還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圖”,在市面銷售,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這圖旁還有《九九歌》。  

    這《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天氣氣溫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的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均與當時氣溫有關,而這些與幾月幾日並無必然關係)來反映天氣的冷暖。筆者小時候北京地區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這“九九”之說。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

    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

    我們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說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這聲篥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這一說法較為詳盡。

    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乜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麼複雜,十分簡單明瞭:“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屹蚤出。”

    這最後幾句對於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

    這兩個複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於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首歌的歌詞是,你知道我的心,好像是蘇打綠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