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專注歷史寫作老沈
-
2 # 歷史書童
三個人都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劉備是沒落貴族,張飛一個屠夫,關羽一個殺人犯。
劉備有大志向急需招兵買馬,也需要一個契機揚名立萬,張飛是個豪爽直性子不甘於屈服現狀,總想打抱不平,至於關羽是一個為他人鳴不平而被通緝的犯人,也需要找一個機會或者一個靠山來逃避抓捕或者建立輝煌。
三個人一見如故,是因為三個人都是社會地位低被壓迫。三個人都是為人正直喜歡打抱不平,都有一份建功立業揚名立萬的志向和胸襟。再加上劉備仁德的旗號吸引,都是同道中人,自然三個人有如魚水之情。
至於三個人在招兵場合的相遇就是歷史的緣分造就。
-
3 # 半知舍
劉關張雖是異姓結拜兄弟,卻情同手足。正如三人起誓所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雖然,三人沒有一起死,但時間大體相近,關羽卒於220年,張飛卒於221年,劉備薨於223年。且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兄弟的死亡是一個連鎖反應。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所殺,接著張飛為替二哥報仇,責令部將限期製作喪服出征,而被部將所害,緊接著,劉備替兩兄弟報仇心切,不顧丞相諸葛亮勸阻,御駕親征,死在了出征途中。
維繫三兄弟親密無間的情誼,有幾個關鍵因素:
相同的遠大抱負——共同的理想基礎劉備初遇張飛時坦言,聽說黃巾軍作亂,導致民不聊生,想打算破賊安民。與張飛“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的之意如出一轍。於是二人相約招募鄉勇,共舉大事。喝酒間,前來報名參軍的關羽加入了隊伍。三人一拍即合,桃園結義。
自始至終,三人的志向是相同的,匡扶漢室,使天下太平,救民於水火之中。在後來的征戰中,三兄弟雖然一度失散,但依舊能信守誓言,想方設法尋找彼止。關羽不得已投靠曹操後,曹操使出了渾身解數來說服關羽效忠自己,關羽卻不為心動,反而在曹操面前提起劉備,一口一個劉皇叔,言下之意,誓死追隨大漢皇叔,匡扶漢室。
義薄雲天——性格相投三兄弟都是義氣之人。長坂坡趙雲救幼主,劉備從趙雲手中接過阿斗直接扔到地上,坦言為了這個孺子,差點讓自己失去一員大將。暫且不問劉備擲子於地是真情流露,還是想做給趙雲看,但起碼能夠表達他對趙雲捨命救主的感激之情。至於關羽,更是義字的化身。曹操曾評價關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張飛,義釋嚴顏,得知關羽被殺,誓死替兄報仇等橋段,在三國演義中都有精彩的體現。
而這當中,劉備又是靈魂人物,對三兄弟的感情維繫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劉備身上體現出的最大優點是善於團結人,性格不如關羽、張飛剛烈,卻能以柔克剛。試想,兄弟三人都是勇猛剛烈的性格,也很難維繫這段兄弟情緣。
生活在底層——階級基礎三人中,劉備雖貴為皇叔,家境卻十分貧寒,年幼的時候父親離世,與母親相依為命,以織蓆為生。張飛雖然頗有資財,家境稍好,卻是一個屠夫,社會地位理應也屬於下層。而關羽的境地更加悲催,因為打抱不平,殺了本地的勢豪,在江湖上逃難六七年,是個殺人犯。
有句話叫做“同是天涯淪落人”,低下的社會地位,拉近了彼止間的距離,也讓他們能夠體會到民不聊生的苦楚,於是起誓,破賊安民。
-
4 # 鄉村長風
中國有句話能夠解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拿到今天的人際關係來看這個事,一個公司招一批新員工,這一群人中總有幾個關係好的人,他們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閱歷,卻能在一個新環境中快速成為好朋友,並且友誼能一直繼續。我在外打工的時有過同類經歷,在同一批入職的人中總有三兩個關係好的朋友,就是各奔東西后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經常聯絡,我想跟劉關張當時的情形差不多吧。
回覆列表
從《三國演義》中看
首先,三人都出身貧寒,具有天然感情基礎。
第二,三人有在亂世中建功立業的共同追求。
第三,可能是緣分,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