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想回家的歧途遊子

    據我所知,古人生活中說的是白話,類似古典小說中的對話。文言文是寫文專用的。當然,具體來講,各階層人群的日常用語也有很大不同。

  • 2 # 梧桐樹邊羽

    文言是一種書面語言。

    《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這個“文”字是什麼意思?用漂亮的言辭掩飾的意思。“文言”的“文”,是“文飾”的“文”。“文言”其實就是“經過修飾的語言”,而“文言文”是指“經過修飾的語言寫成的文章。

    而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對“文言”的定義是這樣的:“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換言之,普遍認為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

    由此我們也知道先秦口語為基礎,所以日常生活中肯定還有一套口語系統用來交流,而文言只是提煉整合成更加方便記錄的語言體系而已。而口語在上千年的流轉中早已經變化了,我們已經無從得知先秦哪怕唐宋的口音到底如何,只能從各種韻書,各種著作去研究。

    口語不斷變化,而作為書面語言的文言卻變化得非常遲緩,這是一種穩定的、有利於中華文化流傳延續的因素。直到新文化衝突,白話文才正式進入語言記錄系統,文言文記錄退出了日常使用,成為一種純文藝作品。其實這和印刷技術,大眾文化層次提高,影像記錄等各方面社會原因有關,特別是中西方文化的衝突。

    咱們現在說普通話交流和寫稿子演講不也還是兩套語言嗎?雖然差別不大,都能聽懂,但是在該說外交辭令的時候扯閒話,只怕會壞事;同樣,如果在生活中一本正經地按稿子說話,人家一定覺得這人裝,矯情。

    現代語言中,口語和書面語言隨著社會的進步,差異在減小,但是還是普遍存在的。

    同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不會說文言文來交流,太麻煩,太文縐縐了。語言是為了交流而產生的,簡明達意為最佳,而文言是為了記錄而產生的,更多地要起修飾作用。至於題主提到的“之乎者也”,還有“焉於乎哉”,這些都是帶有“句讀”的意思。

    “句讀”是什麼意思?就是斷句的語氣詞而已。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詩歌靠平仄韻腳斷句,而文章就只能靠“句讀”來斷句了,後來也發展到不同的“句讀”帶有不同的情感意思。所以“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這種書面語言獨有的,絕不會在口語中出現,不管哪個朝代。

    當然,不排除有人就是要在口語中“焉於乎哉”,顯得自己有學問。

    這種裝逼有癮,被平常人視作“有病”的人,哪個年代都有,遑論古今。

  • 3 # 閒看秋風999

    語言學有一門研究“社會語言學”的分支,專門研究人們在不同場合、不同語境中使用語言的現象;換言之,語言是有不同“變體”(表達方式)的。

    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書面語”和“口語”;以及“議論文”、敘述文、詩歌散文等等文體之間的區別——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流是依場合與物件的不同而各異的。

    “文言文”之乎者也矣焉哉,顧名思義,通常用於“書面語”的表達,而且還是用於正式的文體,比如“策論”,也就是科舉考試中。當然,大臣們向朝廷提出奏章也是文言文。

    同樣是以書寫形式保留下來的詩歌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詩歌是用來“唱和”(傳唱)的,因此詩歌的語言幾乎與當時的口語,而很少有“文言文”的痕跡。

    到了唐代,詩歌發展到鼎盛時期,流傳至今的詩歌已經和現在的“白話文”無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之乎者也”在哪裡呢?

    “說人話”,其實就是要將“文”和“言”統一起來,類似早期“微軟軟體”的“所見即所得”——怎麼說的,就怎麼用筆表達記錄下來。所以,說人話,就是“白話文”。

    不過,場合不一樣,有時候文體(說話或者寫文章)的風格也要有變化——和“的哥的姐”套近乎萬萬不可文縐縐的;和領導(大學導師)交流時引用先賢們的教誨,來一句唐詩宋詞的名句,能夠恰到好處的話,也能夠為自己加分的。

    總之一句話,說話寫文章一定要看看物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住在養老院的老人跌倒,養老院應該負什麼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