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嘣的一下

    草原民族的武器也升級了,跟中原幾乎沒有代差。漢朝,冶煉技術發達,武器領先草原民族好幾代,單兵一頂五,到了唐朝一頂三,越往後遊牧民族文明越來越接近漢族,宋明開始就沒有太大優勢。再加上馬蹬普及,騎兵戰力大增。

  • 2 # 夢遺花落知多少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問題。

    首先戰國時代,匈奴跟中原一樣也是四分五裂,沒有統一集中力量侵略中原,而且跟匈奴接壤的趙國經過胡胡騎射的改革後是可以跟四分五裂的其中任何一個首領硬剛,況且還有一代名將李牧帶領。

    到了秦,也並沒有吊打,30萬精銳在名將蒙恬帶領下,加上擁有黑科技的武器勁駑,鎮守北方情況下還要舉全國之力修建長城才能抵禦匈奴。所以並不是吊打,主要原因在於匈奴四分五裂。

    到了漢朝,匈奴實現了統一,劉邦30萬大軍都被圍,一個統一的中原,劉邦死後國母呂太后被羞辱尚且不可一戰,經過文景兩代人的人休養生息積累的國力,武帝打空國庫才把匈奴趕到漠北,所以說並沒有吊打。

    到了宋,遊牧民族重新統一,中原民族基本是被吊打了。金國跟蒙古都可以摁著宋朝打。總的來說,是宋朝內部的問題,並不是戰鬥力不行。如果宋朝的軍隊是漢唐的機構在管轄,是可以吊打遊牧民族的。

    而明初,北方遊牧民族因為經過七八十年的養尊處優,加上明朝從底層出來的人物,人才輩出的年代,常遇春,徐達,湯和等名將帶領,還有明朝剛起步的火器,確實可以說的上是職業打業餘的情況,摁住遊牧民族打。其實到了明朝,火器的出現後,遊牧民族本應該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但是封建體質的落後導致了中原文化又被遊牧民族洗劫。

  • 3 # 風來的時候

    秦朝漢朝時期中原王朝已經是逐步完善的封建王朝了,而北方的遊牧民族還只是落後的部落,制度的先進必然會帶來科技的先進,遊牧民族普遍武器只是馬叉短弓骨箭,而中原王朝士兵裝備大量的鐵製武器和護具還有犀利的強弩,雙方武器裝備差距存在代差,但即使這樣騎兵對步兵有先天優勢,有裝備優勢的步兵對上游牧民族騎兵並沒有很大優勢,漢初劉邦七八萬步兵就被圍在白登山,被打怕了代代和親嫁公主,但還是被打的沒脾氣,在漢武帝大舉反擊之前漢代邊塞久經遊牧騎兵劫掠來去自如,漢軍敗多勝少比如名將李廣都兵敗被俘過,秦代也好不到哪去,初期一直受西戎欺負,義渠也兵臨城下咸陽過,所以並不存在吊打,漢代反擊匈奴是靠漢武帝出血本養騎兵,拿中原王朝的體量去和匈奴拼消耗,把匈奴打分裂自己也是海內虛無到了崩潰的邊緣了,到宋明時期情況就不一樣了,中原王朝內耗給了遊牧民族崛起的機會,他們大肆劫掠漢家工匠彌補了科技劣勢,掠奪人口彌補了種族規模劣勢,主動漢化彌補了制度劣勢,到宋代的時候北方的遊牧民族已經是和中原王朝一樣高度發達的封建王朝了,中原王朝能比的過遊牧民族的東西越來越少,比如金兀朮說宋軍能上臺面的武器只有強弩和大斧,制度又沒有大的創新,制度上沒有很大的優勢,科技優勢就很難維持了,只有制度的先進才能帶來科技的領先,拉不開差距遊牧民族就有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但中原王朝也有對遊牧民族的先天優勢就是體量大國土縱深廣,只要不內亂遊牧民族最多打打秋風,但越廣闊的國土和越多的人口意味著更大的管理難度,管理不好這些反而不是優勢而是劣勢會加大內耗,遊牧民族之間尊崇強者文化是誰強就服從誰,中原農耕民族就不一樣要複雜的多了,比如明末就是蜂蛹的農民起義讓明軍的實力在關內關外的兩線作戰中消耗殆盡,國土廣闊,人口兆憶的優勢就變成了劣勢

  • 4 # 文家老兄391

    主要是宋明等朝代工商業發達,統治階級為了防止人民造反,防止軍人造反,自廢武功。刻意在整個社會里降低軍隊的地位,去除人們的勇猛性格,讓全體民眾安心做順民良民,遇事能躲則躲,所以遇到蠻族入侵,身無縛雞之力,也無反抗的意志,體現在整個國家就是作戰能力低下,因此對外戰爭總是贏少輸多。

  • 5 # Crazy歷史

    科技的進步推動軍事的進步。這句話熱兵器時代適用,在冷兵器時代同樣適用。

    秦漢時期,中原王朝在世界上已經是首屈一指的文明帝國。而遊牧民族才剛剛走出矇昧,從文明指數上來看,完全落後於中原王朝。文明是依靠文化和科技來推動的,看過《英雄》的人們都還記得,秦軍萬箭齊發的震撼場面。

    當然電影有其誇張的一面,但是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實情。面對匈奴等遊牧民族的馬叉短弓骨箭,已經大量裝備先進鐵質武器還有強弩這種遠端利器的秦軍,自然很難討得便宜。有人說,既然如此為何還要修築長城以防備遊牧民族的侵襲?

    原因很簡單,遊牧民族帶來的最大威脅是速度。在步兵面前,騎兵的機動能力是完全碾壓的狀態。如果雙方對陣,中原王朝的步兵也有著諸多手段來抗衡,甚至完全消弭對方的速度優勢。但是,在進行機動作戰的過程中,反應速度不足就成了最大的問題。而且,很多時候,匈奴和中原帝國之間並非是戰爭,而是搶掠。

    面對小股騎兵的騷擾,習慣於駐紮在城市的中原帝國士兵很多時候只能望洋興嘆。這才是修築長城的根本性原因。

    在冷兵器時代,對付騎兵的最好方式自然是騎兵。對於這一點,漢武帝就顯然是一位擁有遠見卓識的帝王。他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人力,從域外引進大量優良馬匹,改造本土馬匹的基因,最終正是漢武帝豢養的這些騎兵才造就了西漢衛青、霍去病等一眾抗匈名將。如果不然,僅僅依靠步兵的機動能力,怎麼能做到西擊匈奴三千里的曠世壯舉?

    宋代是眾所周知國富軍弱時代,面對金人和元人的夾擊,宋軍一直難以討得好處。除了岳飛這種個別的將領,能和這些遊牧民族抗衡以外,大部分宋軍根本沒有能力正面對陣金人和元人。

    但是到了明朝就不同了,朱元璋對於軍事科技極為重視。他率先將火槍引入軍隊,併成立最早的火器兵——神機營。這是最早有建制的火器軍隊。而神機營的建立,使得明軍在對陣元兵的時候完全不落下風。只是很可惜,神機營裝備起來相對較為麻煩,耗費比較大,一直到最後規模都未能進一步擴大。不過經由朱元璋和朱棣兩代,蒙元再也不敢興起南下的念頭。

    這是最為典型的中原王朝對陣 遊牧騎兵的例子。不過,無論是秦皇漢武還是朱元璋,大都是選擇了使用騎兵對陣騎兵的戰術,再輔以領先的科技力量,才使得最終獲得了對騎兵的優勢。

  • 6 # 懶散俗人

    秦漢是進攻性軍隊,步兵吊打騎兵有些誇張,但有準備有目標的情況下,硬抗騎兵也是不落下風的。

    到了宋明,都是防禦而且多數是死板的防禦,失去了戰場主動性,步兵基本就不知道該怎麼打,什麼時候打。相互之間協助水平也就是誰捱打了向誰呼救。被動挨打稍有疏忽就得玩完,士兵心理壓力很大,容易崩潰。

    在大軍推進,目標明確,各部分相互呼應的前提下,步兵與騎兵各有特長。所以永樂北征時,也是步兵佔大頭,就不是隻有被砍殺的份了。

  • 7 # 亞托克斯

    (1)馬蹬

    秦漢時期還沒有馬蹬,騎兵的作用不大,馬蹬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成型於西晉時期。

    沒有馬蹬的騎兵無法解放雙手,只能使用單手武器作戰,並且戰馬不能衝鋒太快,否則騎手會掉落下來。弓騎兵也無法邊衝鋒邊騎射,只能讓戰馬靜止後,拉開弓射擊敵人,然後再繼續位移。

    馬蹬出現後,使得騎兵的作戰能力大大增加,冷兵器逐漸出現了雙手長矛的槍騎兵、快速衝鋒的弓騎兵、所向披靡的具裝鐵甲騎兵……

    馬蹬騎兵的出現使得東方與西方大陸同時遭到的毀滅性衝擊,中原王朝在五胡騎兵的衝擊下,士卒死傷慘重,晉軍更是屢戰屢敗,即使步兵人數佔據優勢的情況下,10萬晉軍還是被3萬胡人騎兵全殲了,西晉王朝在遭受到連綿戰火後,逐漸走向滅亡。

    而西羅馬方面也不容樂觀,從東方而來的匈人騎兵不僅精通騎射,還擅長雙手長槍,依靠高機動性摧毀了一個又一個城市,致使西羅馬帝國的統治蕩然無存,全新的騎兵戰術立即淘汰了舊世界戰爭體系。

    (2)帝國形態

    秦漢時期的蠻族部落還是一盤散沙,無法與強大的中原王朝抗衡,真正的蠻族帝國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遼朝最早施行了一國兩制(農耕與遊牧)結合,二元蠻族帝國的雛形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此後(遼金元清)基本都走的帝國形態,意識形態上比單純的農耕王朝更加強大。

  • 8 # 殺胡世家的異見

    步兵對抗騎兵需要預設陣地和工事,阻止騎兵衝陣。但是,步兵要吃飯要行軍要紮寨,都是騎兵發起突襲的絕佳機會,所以自從騎兵能衝陣以後,就變成了步兵的噩夢。

    另外,秦軍不強,只是做到了功過賞罰罷了,以利聚的軍隊不可能強。漢高文景也兵弱,打天下就是靠蟻多啃死象,怎麼可能強。漢武應該很強,畢竟是百年恥辱臥薪嚐膽建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群經濟如何為中小企業帶來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