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4832087851

    引起血凝度高因素:

    1.水是血液粘稠的即刻因素的,因為水佔了人體重的一半以上,特別是流動著的血液,90%以上由水組成。

    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劑、腹瀉等引起身體水分流失,都可使血容量減少,致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紅血球等)相對增多,血液的粘稠度自然增加。

    2.有形成分是血液粘稠度的物質基礎。能使血液變稠的有形成分有血液中的紅血球、蛋白質等。紅血球數量越多、脆性越弱,血液粘稠度就越高;血漿中蛋白質、脂肪、糖分越多,血液越粘稠;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對血液粘稠度的影響不容忽視,當纖維蛋白原升高時,血液粘稠度會明顯升高。血中的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蛋白質成分增多,與紅血球一起粘合而形成網路,致使血液流動的阻力增大。

    3.紅血球與血小板的結構改變,互相凝結成塊,阻塞了血管。

    4.紅血球等血中細胞的變形能力減弱,不能順利透過小血管,從而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  

    5.使血液變粘稠的非血液因素。在同樣條件下,有些環境因素也累及血液的粘稠度,如夏季血粘度增高,冬季低;清晨與上午高,傍晚與下午低;陰雨、悶熱、低氣壓時高,風和日麗時低;厚味飲食後高,清淡飲食後低;腹瀉、出汗後高,足量飲水後低。上述因素中,有些與水平衡有關,有的與血液有形成分增加有關,有的則與人體生物鐘有關。瞭解這些規律,有利於防止血液粘稠,預防相關疾患發升。   血凝度增高高“蛛絲螞跡”:有基礎病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高血壓等)要注意   1.晨起頭暈,不清醒,思維遲鈍。一般要待吃過早餐後,頭腦才逐漸變得清醒。     2.午餐後犯困,需要睡一會兒,否則整個下午都無精打采。相反,晚餐後精神狀態特別好。     3.蹲著幹活氣喘。下蹲時回到心、腦的血液減少,肺、腦等器官缺血,導致呼吸困難,故有氣喘。  4.陣發性視力模糊。血液變粘稠了,流速減慢,血液不能充分營養視神經,或者視神經或視網膜暫時性缺血缺氧,看東西一陣陣模糊。  如果中老年人出現上述症狀,應疑及血粘稠,最好到醫院作有關血液流變學的檢查,以便確立診斷。   血粘稠需要治療嗎?  根據病理學家們對血液粘稠度的形成以及變化規律的研究,發現血粘稠程度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諸如進食、飲水、運動、機體代謝狀況和外界環境、不同季節、時間與氣候等。因此,一個人的血粘稠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時高時低的動態變化之中。對於健康者來說,你大可放心,因為人體自身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來維持血液內環境的平衡和相對穩定,使你並不產生病態表現,故一般無需特殊治療。  但要注意,中老年人群出現了較明顯的血粘稠症狀,特別是已經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須及時給予藥物干預,當然使用藥物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萬不可自行其事,以免出錯。     其實,還有更簡單的防止血粘稠或消除血粘稠的辦法,這就是調整生活方式。具體可概括為以下4點建議:  1.多飲水。水堪稱為速效稀釋劑。一夜酣睡後的失水、消化食物時消耗的水,都是血液變粘稠的因素。飲水可使血液立刻變稀。但飲水要講科學,首先要掌握好時機,如清晨起床、三餐前一小時、晚間就寢前喝水200毫升。其次是選擇稀釋效果好的水:鹽水可促進細胞脫水,不足取;冷水刺激胃腸血管收縮,有礙水吸收進入血液,不宜飲;純淨水太“純”,其低滲狀態會使水分很快進入細胞內,稀釋血液的效果也不理想。理想的稀釋水是20--25℃的白開水或者淡茶水,其張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與組織細胞,值得提倡。  2.合理科學飲食:多吃具有稀釋血液功能(如木耳,香菇等)多吃膳食纖維豐富食品如粗糧),控制碳水化合物跟脂肪攝入,食用優質蛋白 如大豆、牛奶等 3.堅持體育鍛煉 4.戒菸忌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100萬,除了房子以外,你會做哪些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