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升高,口溫超過37.2℃稱發熱,口溫達39.0℃~40.0℃稱為高熱,體溫超過41℃稱為超高熱。體溫過高,對人體器官有嚴重損傷,可引起驚厥、抽搐、昏迷。
[護理評估]
1、病史:瞭解發熱的原因及誘因,詢問發熱的急、緩及伴隨症狀。
3、心理社會反應:因發熱原因不明,患兒及家屬焦慮不安。
4、輔助檢查:結合病史及體徵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助檢查。
[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 與體溫調定點升高等有關。
2、情緒焦慮 與體溫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戰、發冷等有關。
3、疲乏 與高熱致體能消耗過多、攝人不足及水、電解質代謝和酸鹼平衡失常等有關。
4、體液不足 與高熱時出汗過多及攝入水量過少等有關。
5、營養失調 與進食過少及消耗增加有關。
6、有墜床的危險 與體溫升高患兒煩躁有關。
[護理措施]
1、將患兒置於安靜、舒適的環境,酌情通風。
2、高熱患兒易發生舌炎、齒齦炎等,應保持口腔清潔,防止感染和黏膜潰爛。
3、高熱患兒在降溫過程中伴有大汗,應及時更換衣褲和被褥,注意保持面板清潔衛生和床單幹燥、舒適,防止面板受壓與破損。
4、飲食以清淡為宜,給細軟、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飲食。鼓勵患兒多飲水,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5、嚴密觀察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神志變化,觀察治療反應。體溫在39℃以上,應予物理降溫,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溫水擦浴、冰鹽水灌腸、降溫毯等措施。30min後再次測量體溫,結果記錄於體溫單和護理記錄單上。
6、密切觀察發熱規律、特點及伴隨症狀,患兒大量出汗或退熱時,注意有無虛脫現象。 7、觀察末梢迴圈情況:高熱而四肢末梢厥冷、發紺者,往往提示病情嚴重,經治療後體溫下降和四肢末梢轉暖,發紺減輕或消失,提示治療有效。觀察有無腹瀉、出疹、出血或顱內壓增高、驚厥等症狀,以協助診斷。
8、高熱驚厥實施保護性約束措施前,防止墜床和碰傷,向患兒及家屬書面告知並簽字,床邊備開口器與舌鉗,防止舌咬傷,及時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9、用藥觀察:應用激素、解熱鎮痛藥、冬眠合劑等時,注意觀察用藥效果及不良反應。
[健康指導]
1、針對患兒發熱原因,講解有關疾病知識,加強感染性疾病預防知識的宣傳,增強體質及免疫力。
2、指導患兒發熱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護理、面板護理、合理餵養,鼓勵患兒多飲水。
3、不能自行濫用退熱藥及抗生素,需要時應該由醫師指導。
[護理評價]
1、物理降溫後體溫下降,高熱伴隨症狀減輕或消失,患兒舒適。
2、護理併發症預防處理及時、有效。
3、患兒及家屬瞭解發熱基本知識,並能主動配合治療。
4、觀察病情細緻,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如驚厥、抽搐等。
5、急救藥品、物品準備充分,患兒發生意外時,搶救及時有效。
寶寶發熱,臨床上常用的降溫方法主要有兩種:物理降溫、藥物降溫。不管採用何種方法幫助寶寶降溫,要根據寶寶的年齡、體質和發熱程度來決定。
嬰幼兒一般感染所致的發熱最好先採用適當的物理降溫措施。但對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兒不宜採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溫,以免刺激面板,影響皮疹透發。
如果使用藥物降溫,要注意劑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寶寶出汗過多而引起虛脫或電解質紊亂。兒科常用的退熱藥物種類很多,不管使用哪種退熱劑,都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體溫升高,口溫超過37.2℃稱發熱,口溫達39.0℃~40.0℃稱為高熱,體溫超過41℃稱為超高熱。體溫過高,對人體器官有嚴重損傷,可引起驚厥、抽搐、昏迷。
[護理評估]
1、病史:瞭解發熱的原因及誘因,詢問發熱的急、緩及伴隨症狀。
3、心理社會反應:因發熱原因不明,患兒及家屬焦慮不安。
4、輔助檢查:結合病史及體徵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助檢查。
[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 與體溫調定點升高等有關。
2、情緒焦慮 與體溫上升期患者突然寒戰、發冷等有關。
3、疲乏 與高熱致體能消耗過多、攝人不足及水、電解質代謝和酸鹼平衡失常等有關。
4、體液不足 與高熱時出汗過多及攝入水量過少等有關。
5、營養失調 與進食過少及消耗增加有關。
6、有墜床的危險 與體溫升高患兒煩躁有關。
[護理措施]
1、將患兒置於安靜、舒適的環境,酌情通風。
2、高熱患兒易發生舌炎、齒齦炎等,應保持口腔清潔,防止感染和黏膜潰爛。
3、高熱患兒在降溫過程中伴有大汗,應及時更換衣褲和被褥,注意保持面板清潔衛生和床單幹燥、舒適,防止面板受壓與破損。
4、飲食以清淡為宜,給細軟、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飲食。鼓勵患兒多飲水,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5、嚴密觀察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神志變化,觀察治療反應。體溫在39℃以上,應予物理降溫,方法有:使用冰袋或冰帽、冷敷、乙醇擦浴、溫水擦浴、冰鹽水灌腸、降溫毯等措施。30min後再次測量體溫,結果記錄於體溫單和護理記錄單上。
6、密切觀察發熱規律、特點及伴隨症狀,患兒大量出汗或退熱時,注意有無虛脫現象。 7、觀察末梢迴圈情況:高熱而四肢末梢厥冷、發紺者,往往提示病情嚴重,經治療後體溫下降和四肢末梢轉暖,發紺減輕或消失,提示治療有效。觀察有無腹瀉、出疹、出血或顱內壓增高、驚厥等症狀,以協助診斷。
8、高熱驚厥實施保護性約束措施前,防止墜床和碰傷,向患兒及家屬書面告知並簽字,床邊備開口器與舌鉗,防止舌咬傷,及時清除鼻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9、用藥觀察:應用激素、解熱鎮痛藥、冬眠合劑等時,注意觀察用藥效果及不良反應。
[健康指導]
1、針對患兒發熱原因,講解有關疾病知識,加強感染性疾病預防知識的宣傳,增強體質及免疫力。
2、指導患兒發熱期注意休息、睡眠、口腔護理、面板護理、合理餵養,鼓勵患兒多飲水。
3、不能自行濫用退熱藥及抗生素,需要時應該由醫師指導。
[護理評價]
1、物理降溫後體溫下降,高熱伴隨症狀減輕或消失,患兒舒適。
2、護理併發症預防處理及時、有效。
3、患兒及家屬瞭解發熱基本知識,並能主動配合治療。
4、觀察病情細緻,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如驚厥、抽搐等。
5、急救藥品、物品準備充分,患兒發生意外時,搶救及時有效。
寶寶發熱,臨床上常用的降溫方法主要有兩種:物理降溫、藥物降溫。不管採用何種方法幫助寶寶降溫,要根據寶寶的年齡、體質和發熱程度來決定。
嬰幼兒一般感染所致的發熱最好先採用適當的物理降溫措施。但對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兒不宜採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溫,以免刺激面板,影響皮疹透發。
如果使用藥物降溫,要注意劑量不要太大,以免使寶寶出汗過多而引起虛脫或電解質紊亂。兒科常用的退熱藥物種類很多,不管使用哪種退熱劑,都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