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亨利基金

    作為一種常見又極易傳播的細菌病原體,很多體檢中都尚未包含幽門螺桿菌篩查。 而在全世界,胃癌每年影響著100萬人,每年有超過70萬人死於胃癌 ,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約39%的胃癌與HP感染密切相關。 儘管如此,也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需要根除治療。 通常來說,有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出血、十二指腸潰瘍、胃部增生息肉,以及有胃癌家庭史者,還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止疼藥的患者,應該定期透過胃鏡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對於篩查結果呈陽性的情況,需要進行治療。 而對沒有上述症狀或其他胃腸症狀,也沒有家庭病史的人來說,雖然理論上也需要治療,但可以根據個人意願選擇。 老人、小兒、孕產婦是否需要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在《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中,專家一致認為,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如果沒有任何不適症狀,不需要進行幽門螺桿菌的篩查和治療。 14歲以下兒童,出現反覆的消化不良等胃部不適,以及胃鏡檢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應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並對陽性情況進行治療。 70歲以上老人以及孕產婦,即使在檢查中檢出幽門螺桿菌陽性並有治療指徵,也需要考慮藥物的禁用情況、副作用,權衡利弊後決定是否治療。 淺表性胃炎是否需要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生活中常見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現為反覆胃部不適、胃鏡下檢查黏膜無異常,臨床診斷一般為“淺表性(或非萎縮性)胃炎”。 對於此種情況,臨床專家一般認為,當胃部幽門螺桿菌呈陽性時,都會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也就是“幽門螺桿菌胃炎”的情況。 幽門螺桿菌可以影響胃酸分泌、引發胃黏膜炎症,並在淺表性胃炎的基礎上,引發胃部糜爛、胃潰瘍、萎縮和增生、出血。其中5%-10%的情況可能出現胃部不適症狀。 所以在《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中,專家建議對有以上症狀的“淺表性胃炎”進行根除治療,治療後部分胃酸分泌恢復正常,胃黏膜炎症改善,胃不適應症狀可得到長期緩解。 而對無症狀的淺表性胃炎,如幽門螺桿菌陽性可根據個人意願和條件選擇治療。 萎縮性胃炎是否需要檢查、治療幽門螺桿菌? 如果“幽門螺桿菌”胃炎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一部分可能轉化為萎縮性胃炎。 對幽門螺桿菌進行及時治療,可以阻止或延緩萎縮性胃炎病灶萎縮範圍的擴大,阻止出現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或至少維持現狀。 萎縮性胃炎有一定的癌變機率,所以有萎縮性胃炎、腸化和異型增生時,應定期進行胃鏡檢查、病理活檢和幽門螺桿菌檢查,聯合測定胃蛋白酶I和II、胃泌素變化了解萎縮和範圍和程度,如三項血指標均降低說明萎縮範圍已擴大至全胃,發生胃癌的風險增加。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要不要檢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感染後約有5-20%發展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其中90%以上十二指腸潰瘍、80-90%胃潰瘍。 無論潰瘍是否活動、是否有症狀和併發症,專家強烈推薦應該檢測和定期複查,一旦陽性應進行根除治療,治療可促進潰瘍癒合、降低複發率和減少併發症,並可完全治癒潰瘍。 長期服用以下藥物,也應該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及治療 1、奧咪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 因胃食管反流病等酸相關疾病需要長期服用奧咪拉唑等藥物治療,專家推薦治療前後應進行細菌檢查,如發現陽性應根除細菌治療。 長期使用奧咪拉唑等藥後胃酸被抑制,幽門螺桿菌會從胃竇向胃體移位生長導致胃體黏膜萎縮,可能會加大胃腫瘤發生風險,及時消除幽門螺桿菌,可避免細菌異位生長。 2、芬布洛、阿司匹林等藥物 因關節痛等疾病需要長期服用布洛芬等止痛藥、預防心腦血管栓塞需要長期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等藥物,如同時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胃十二指腸潰瘍併發出血、穿孔的風險會增加,專家認為事先進行篩查幽門螺桿菌,對陽性者進行根除治療,可避免藥物對胃黏膜的損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董平和張清的位置是不是之前孫立,樊瑞留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