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來源兩個歷史時期"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開元盛世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公元741年),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是唐朝極盛的時期,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開元盛世”。 武則天的政績 武則天從當皇后開始,便參與朝政,直到退位,前後達50年,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統治時期,繼承了貞觀年間的做法,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大致保持了一個安定的局面。武則天統治時,除了大力打擊士族外,還做了如下一些有進步意義的事。 首先,重視和發展農業生產。武則天當皇后時便向唐高宗“建言十二事”,。其中有勸農桑、薄賦徭,省功費力役,都是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的建議,被唐高宗採納。對地方官,武則天要求以農業收成好壞作為考核政績的重要條件,凡是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便予升獎;“為政苛猛,戶口流移”的,必加懲罰。她還下令編成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天下,指導各地農業生產。武則天還鼓勵狹鄉之民到寬鄉耕墾,所開荒地,可免三年租調;逃亡農民,不再遣送回鄉,而是就地附編;唐高宗死後,武則天規定百姓年滿50可免除徭役,比原規定縮短10年;她還多次減免百姓賦役。這些政策和措施,都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農業生產的發展,使武則天時期戶口有較大增長,永徽三年(652年);全國有380萬戶,至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至615萬戶,增長速度之快是空前的。 其次,發展科舉制度。武則天在打擊士族同時,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她發展科舉制度,首創殿試,親自面試考生。天授元年(690年),她“策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始”。殿試製度的出現,不僅表明皇帝對科舉的重視和慎重,而且使考生成為天子門生,他們更忠於封建朝廷,故殿試為歷代所沿襲。她開創武舉,不僅文人有科舉,學武之人也可透過科舉入仕,擴大了用人範圍,選拔了軍事人才。同時擴大科舉錄取名額。唐太宗時,每年錄取進士不過8人~9人,而到武則天時期,平均每年錄取20餘人,使庶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更多的入仕機會,也大大擴大了武則天政權的階級基礎。她還提高各地參加科舉考試士人的身份。唐朝各州將參加科舉考試計程車人,作為貢士列名於貢給皇帝物品的後面,武則天認為不妥,她讓貢人於前、貢物於後,反映了對人才的重視。 第三,加強邊防。在唐高宗時,安西四鎮失守於吐蕃。武則天注意加強軍事力量,並在長壽元年(692年)擊敗吐蕃,奪回了安西四鎮,又與吐蕃恢復和親政策,緩和了唐蕃關係。武則天還堅持在龜茲重設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南路,直至帕米爾。長安二年(702年),又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置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廣大地區。這些,大大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統治。對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武則天是有貢獻的。 此外,武則天好文藝,主張文章取士,這對唐代詩歌和文學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她還開創“南選”,使嶺南等邊遠地區的官員能就近及時銓選,又下民政事。武則天本人雄才大略,頗有唐太宗風度,也能知人善任,她任用的狄仁傑、李昭德、王孝傑、婁師德,都是當時的人才,而她選拔的姚崇、宋璟、張九齡,後來都成為開元名相。武則天也較能兼聽納諫。正是這樣,武則天統治時期,整個國家不僅基本安定,而且繼承了唐大宗所開創的政治局面並有所發展。 綜觀武則天的統治時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所以才有了"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一說.
這來源兩個歷史時期"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盛世。由於唐太宗能任人為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徵等;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寧的局面。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盛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開元盛世 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年~公元741年),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是唐朝極盛的時期,歷史上稱這段時期為“開元盛世”。 武則天的政績 武則天從當皇后開始,便參與朝政,直到退位,前後達50年,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統治時期,繼承了貞觀年間的做法,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大致保持了一個安定的局面。武則天統治時,除了大力打擊士族外,還做了如下一些有進步意義的事。 首先,重視和發展農業生產。武則天當皇后時便向唐高宗“建言十二事”,。其中有勸農桑、薄賦徭,省功費力役,都是對發展農業生產有利的建議,被唐高宗採納。對地方官,武則天要求以農業收成好壞作為考核政績的重要條件,凡是州縣境內“田疇墾闢,家有餘糧”的,便予升獎;“為政苛猛,戶口流移”的,必加懲罰。她還下令編成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天下,指導各地農業生產。武則天還鼓勵狹鄉之民到寬鄉耕墾,所開荒地,可免三年租調;逃亡農民,不再遣送回鄉,而是就地附編;唐高宗死後,武則天規定百姓年滿50可免除徭役,比原規定縮短10年;她還多次減免百姓賦役。這些政策和措施,都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安定。農業生產的發展,使武則天時期戶口有較大增長,永徽三年(652年);全國有380萬戶,至武則天退位的神龍元年(705年),增至615萬戶,增長速度之快是空前的。 其次,發展科舉制度。武則天在打擊士族同時,大力扶植庶族地主,她發展科舉制度,首創殿試,親自面試考生。天授元年(690年),她“策問貢人於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始”。殿試製度的出現,不僅表明皇帝對科舉的重視和慎重,而且使考生成為天子門生,他們更忠於封建朝廷,故殿試為歷代所沿襲。她開創武舉,不僅文人有科舉,學武之人也可透過科舉入仕,擴大了用人範圍,選拔了軍事人才。同時擴大科舉錄取名額。唐太宗時,每年錄取進士不過8人~9人,而到武則天時期,平均每年錄取20餘人,使庶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有更多的入仕機會,也大大擴大了武則天政權的階級基礎。她還提高各地參加科舉考試士人的身份。唐朝各州將參加科舉考試計程車人,作為貢士列名於貢給皇帝物品的後面,武則天認為不妥,她讓貢人於前、貢物於後,反映了對人才的重視。 第三,加強邊防。在唐高宗時,安西四鎮失守於吐蕃。武則天注意加強軍事力量,並在長壽元年(692年)擊敗吐蕃,奪回了安西四鎮,又與吐蕃恢復和親政策,緩和了唐蕃關係。武則天還堅持在龜茲重設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南路,直至帕米爾。長安二年(702年),又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置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廣大地區。這些,大大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統治。對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武則天是有貢獻的。 此外,武則天好文藝,主張文章取士,這對唐代詩歌和文學的發展有積極作用。她還開創“南選”,使嶺南等邊遠地區的官員能就近及時銓選,又下民政事。武則天本人雄才大略,頗有唐太宗風度,也能知人善任,她任用的狄仁傑、李昭德、王孝傑、婁師德,都是當時的人才,而她選拔的姚崇、宋璟、張九齡,後來都成為開元名相。武則天也較能兼聽納諫。正是這樣,武則天統治時期,整個國家不僅基本安定,而且繼承了唐大宗所開創的政治局面並有所發展。 綜觀武則天的統治時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所以才有了"政啟開元,治宏貞觀"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