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66214309263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人定勝天”在語義上好像不會有什麼歧義。一般的理解,“人”,無疑是全句的主語;“勝”是謂語中心語,“天”是“勝”所帶的賓語;而“定”,則應該是“勝”的狀語,用來修飾“勝”的狀態。連起來解釋就是,“人一定戰勝天”。現在最新最權威的工具書,2005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對“人定勝天”的解釋是:“指人力能夠戰勝自然。”初看起來,好像也是這麼回事。但細加琢磨,就會發現,《現漢》沒把“定”解釋為“一定”。難道是編寫者的疏忽?那麼再來看看1979年版的《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人定勝天”的釋義,是“人力可以戰勝自然。”仍然沒有“一定”兩字。兩者的區別僅是“能夠”和“可以”的不同,而這兩個詞都是能願動詞,意思也是相同的。

    其實,關鍵在於這裡的“定”,不能望文生義地理解為“一定”。“人定”是一個詞,要連在一起理解。1999版年《辭海(普及本)》(上海辭書出版社)就說得很清楚:“人定,猶言人謀。(人定勝天)謂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以戰勝自然。”《辭海》、《辭源》皆引南宋愛國詞人劉過的《襄陽歌》:“人定兮勝天,半壁久無胡日月。”就充分說明 “人定”是個固定詞語。

    那麼,“人一定勝天”和“人能夠勝天”到底有什麼質的區別呢?從邏輯學的角度看,這不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差異,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命題。且對以下一組句子作一番邏輯意義上的比較:

    ① 人戰勝了天。

    ② 人一定(必然)戰勝天。

    ④ 人可能戰勝天。

    形式邏輯通常把句①稱之為“實然判斷”,句②稱之為“必然判斷”,句④稱之為“或

    然判斷”。“必然判斷”、“或然判斷”合起來又稱之為“模態判斷”。“實然判斷”一般直接對事物情況進行客觀描述,“模態判斷”較多對事物的狀態進行主觀上斷定。(按:此說並不科學,因為所有的判斷本質上都是一種主觀斷定。)對句③,學術界至今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它是介於“必然判斷”和“或然判斷”之間的一種“模態判斷”則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對這些判斷進行看似煩瑣的分類有什麼意義呢?這是因為它有利於我們分析判斷之間的各種邏輯關係,從而能根據這些邏輯關係由一個已知判斷的真實性推斷出其他相關的未知判斷的真實性。在同素材的不同判斷中,存在著複雜的真假對當關係。這裡僅分析“人一定勝天”和“人能夠勝天”的關係,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差等關係”。“差等關係”是一種“蘊涵關係”,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這樣來表述:如“人一定勝天”真,則“人能夠勝天”必定真;如“人一定勝天”假,“人能夠勝天”卻未必假。反過來,如“人能夠勝天”假,則“人一定勝天”必定假;“人能夠勝天”真,“人一定勝天”卻未必真。由此可見,“人定勝天”跟“人一定勝天”儘管素材相同,卻有本質的差異。《辭海》引《聊齋志異·蕭七》:“登門就之,或人定勝天,不可知。”就說明了“人定勝天”在語義上並沒作出必然性的肯定。

    鑑別一個判斷的真假,實踐是唯一的標準。衛星上天,飛船登月,證實了人在一定範圍內還是能“勝天”的;但是,我們並不能就此確定“人一定勝天”這個命題是真還是假。倘若人類在地球毀滅之前,仍然沒能找到新的家園,那“人一定勝天”就是個假命題;然而,人類如果不僅在地球毀滅之前能找到新的家園,而且在新家園毀滅之前又能找到更好的生存環境,如此生生世世,迴圈不息,則人類將與天地齊壽,與宇宙共存,誰又能否認“人一定勝天”不是個真命題呢?

    由此可見,“人”是否“一定”能“勝天”,是不確定的;“人不能勝天”是悲觀的;“人不必勝天”是消極的。至於“人定勝天”,套一句廣告:“相信我,沒錯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面板變得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