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海風清
-
2 # 歷史吐槽機
這個問題我可以試著回答一下,但很難準確下定義。因為戰爭本就是充滿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很難純以戰鬥力來判斷成敗。好在題主限定了是萬曆時期,而正好在萬曆朝和這兩支軍隊都打過仗,那麼以明軍為標杆,可以粗暴的推算出一些結果,雖然這結果未必能夠完全說明戰鬥力的差距。
先說明軍對豐臣秀吉遠征軍,在北韓打了兩次。第一次明軍4萬對日軍16萬,戰爭用時一年多,戰果是把日軍揍出平壤,但明軍因為部隊數量問題沒法繼續追擊。戰略上是個平局,戰術上當然是勝局。第二次明軍增兵至8萬對日軍14萬,戰爭用時接近兩年,戰果是把豐臣秀吉窩囊死了,日本撤軍,北韓全境光復。兩次戰爭雙方傷亡的對比是3萬比約14萬,明軍完勝。額,說句題外話,按照某熊貓的說法,我基本不拿棒子的部隊當人,因為戰鬥力實在令人髮指。
再說明軍對女真軍的戰績,薩爾滸之戰不用說了,明軍11萬對女真6萬,明軍採用4路出發,分進合擊的打法,主力軍全軍覆沒,喪師5萬,慘敗。之後一路連敗,遼陽、瀋陽等重鎮相繼失守,戚家軍在渾河畔浴血苦戰到全軍覆沒。女真直到寧遠城下才受挫。這裡有萬曆後期軍隊戰鬥力下降的因素,但也證明女真戰鬥力確實很強。
其實和兩邊都打過交道的明軍將領李如梅曾經直接對比過雙方的戰鬥力,原文是“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應該能說明些情況,畢竟他和雙方都交手過。所以我認為豐臣秀吉那支聚日本舉國之雄兵在女真人面前就是個笑話。
但日軍也非一無是處,女真固然驍勇,但如果和日本全面開戰的話是有致命缺陷的。水軍不行,說不行有點客氣了,他們壓根就沒有水軍。這也是為什麼女真橫掃遼東卻拿皮島上那個毛文龍沒轍的原因。如果打水戰的話,估計女真是打不過日本的,那時日本的水軍確實還不錯,當海盜都當出大名來了。還好,那個時代的戰爭是以侵佔土地和掠奪物資為主的,所以基本還是得在陸地上打。
-
3 # 北洋海軍炮手
北韓《李朝實錄》,李如梅對建州重步兵的評價:此賊七千,帶甲三千,足抵倭兵十萬,西邊雖有韃子,不及此賊。
日本《陸戰史籍紙明清大決戰》,依然引用了李如梅的評價:倭兵は體軀倭少なれども、敏捷にして、鳥銃をよくす。ただし一人同志の戦いとなれば、倭兵三十人をもってしても、満兵一人に敵せざるなり。
翻譯:日軍身材矮小,敏捷,善使鳥槍,但是玩單挑,足輕三十,只當滿兵一人。
這個不用我說我多說了吧,中日朝三方都有類似的記錄,說明這一點三方都是認可的。
另外別把抗倭援朝明朝表現的多麼神勇,戰爭打了五六年,明朝前後動員軍隊二十萬之上,軍覆七、八萬,靡費糧餉八百多萬兩,可謂是損失巨大,若非明朝國力遠強於日本以及豐臣秀吉去見了天照大神豐臣家家老要求日軍體面的退出戰爭,還真不知道還得再耗多少年。
如果簡單點說,就是整個戰爭過程中,前後十三場主要戰役明軍勝四敗九,勝的那四次兩次還是豐臣秀吉死了以後日軍開始逐步收縮撤退的以後的事了。
本來只想貼這兩段評價,但是因為總有人喜歡拿抗倭援朝吹一波明朝,所以提前貼出來以正視聽。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沒有真實一戰,恐怕也無從知曉,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打敗農耕民族最關鍵的因素是善於使用騎兵,不要小看騎兵的威力,戰馬帶來的軍隊速度力量和衝擊力上的優勢是步兵無法承受的,很多人說,古代有勾連槍有重鎧甲鐵蒺藜等等都是防禦騎兵的好辦法,但是不要忘記,戰場態勢瞬息萬變,作為步兵只能一味被動防禦無疑是自尋死路,南宋時,宋朝軍隊曾經用在山谷撒遍鐵蒺藜試圖阻擋蒙古騎兵,結果人家只是派千人隊把鐵蒺藜撿走,打成箭頭,反而彌補了鐵資源的不足。勾連槍重鎧甲都不易製作,古代一副鎧甲一個工匠就需要製作一個月甚至幾個月。無法真正大規模裝備部隊,日本也不是騎兵大國,遇上滿清的騎射部隊,恐怕也很難有優勢。